2021年06月03日 星期四
总书记点赞的“诸城模式”有了新提升
◎本报记者 王延斌

“十四五”开新局·破难题

    在农村生活了40多年的山东诸城居民张祚庆,主动认购了社区建起来的二层联体小别墅。张祚庆说:“现在,我们就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俺在橡胶公司干,媳妇在服装厂干,活儿不累,工资高的时候一个月能挣1万来块。这两个厂就在社区工业园里,骑车上下班也就十来分钟。”

    在家门口赚钱,生活社区、生产园区、生态景区实现了完美统一,让老张满心欢喜的“就地市民化”新生活,源于诸城市7年前独特的“农村社区化”设计。

    那一年,当地把1249个村庄规划为20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涵盖约5个村,服务半径约2公里。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大平台,具备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功能、聚合居住几大功能,吃、穿、住、用、行不出社区都能解决。

    位于山东省中南部的诸城,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的故乡。这个拥有110万人口的县级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以敢为天下先的智慧和勇气不断改革,先后创造出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等改革创新经验。

    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研究部署农业农村工作时,两次提到“诸城模式”。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改革创新,赋予“诸城模式”新内涵?“通过反复调研,我们选择了‘三区’共建共享这一方向,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提升‘诸城模式’。”诸城市有关负责人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我们立足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社区化两大优势,发挥县域经济强、龙头企业多、城镇化程度高的优势,以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为抓手,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产城融合、共融共生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农民在县域内过上市民化的生活。”

    如何理解?

    本文的开头一幕,让农民就业在园区、生活在社区、休闲在景区,恰恰是乡村振兴力图展现的图景,也是该市在高度工业化之后,水到渠成的力作。

    走进昌城镇得利斯村,只见整齐划一的联体小别墅错落有致,宽阔笔直的沥青路两侧人来人往,村内外商业气息浓厚,绿化带四季常青,街心公园景点遍布……年逾古稀的村民郑刚烈深有感触:“俺村能有今天,是靠1986年开始带着办村办面粉厂,后来是肉制品厂,这才有了现在的得利斯集团和得利斯村。”

    那时的诸城农民,勇立市场化改革的潮头,针对农产品品种少、规模小、质量不高等制约条件,推动了以“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实现规模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正确的思路通向了光明的道路。

    得益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诸城很快形成了以种养业为基础的两大产业链,催生了诸城外贸、得利斯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累和培养的人才等,又为诸城的工业腾飞奠定了基础,已形成了汽车、食品、服装纺织、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主导产业。2020年,这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0.5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

    很多观察者认为,“诸城模式”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优秀代表,是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缩影,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梯次递进、持续发展的过程。

    好的探索和经验,往往是瞄准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诸城20世纪80年底创造的农业产业化经验,瞄准的正是当时困扰农业发展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脱节的问题。

    如今“三区”共享共建的努力,正是致力于破解村庄散弱且空心化、人才流失且老龄化、农业分散且兼业化等难题。

    2018年,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再度升级,“产业为要、宜居为本、绿色为基”成为核心理念。

    坚持产业为要,围绕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建设生产园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宜居为本,围绕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提升生活社区,改造提升社区服务中心,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坚持绿色为基,围绕生态振兴建设生态景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前不久,诸城“三区”共建共享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做法,被确定为山东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的7种典型经验做法之一。

    在深入调研之后,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徐祥临认为:“诸城的‘三区’共建共享,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诸城模式’新内涵,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