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9日 星期四
新征程,以劳模工匠精神践行初心使命

弘扬工匠精神

◎吴文龙 张雪华

本报记者 过国忠

    一场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主题活动,4月28日在江苏常州科教城焊接实训中心举行,来自企业、高校等领域的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和软件技能大赛的获奖团队学生,围坐交流。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一支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光文的一席话,在现场引发强烈共鸣。

    要清除工匠路上的“拦路虎”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各个领域,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工匠”们有时会遭遇一些“尴尬”,尽管他们中有的多次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攻关,有的拥有多项国家专利,有的出版多部专著,却迟迟评不上高级职称。一个公章,往往将他们挡在正高级工程师门外。

    “一线技术工人中,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很高。目前,他们中不少人买不起房、甚至生活困难。他们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同样缴纳着一定年限的社保。”全国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团工会主席李承霞说,应通过公租房申请、提高企业福利待遇等措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的获得感,让他们潜心学技术,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国制造’在迈向‘中国智造’过程中,需要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拓宽人才培养路径,打破晋升过程中的‘天花板’,让工匠真正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江庆华说,这需要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弘扬“工匠精神”,使其融入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除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还要讲好劳模工匠故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引导广大青年争当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总工会主席徐伟南说。

    多措并举让更多工匠成长起来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职业教育创新路径、办出特色和提高质量,去年又通过升格、转设、新增本科等举措,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使职业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沈士德介绍,我国已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了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成长进阶之路,特别是国家推动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道路,更是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保障力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畅通职业教育发展通道,增加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促使更多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成长起来。”王光文说。

    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技师、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云清,从中专毕业的维修工到首席技师、“大国工匠”,他的传奇故事,常见诸各大媒体,而他本人也是常州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偶像”,不仅常被邀请至各校演讲,还在一些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带领学生成才。

    而同样来自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的全国劳模、江苏大工匠张忠作为企业“首席技术工人”和“岗位技能带头人”,则成立了“张忠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团队培养和技术研发上,带动更多的青年人学技术、当工匠,为企业培养技术后备力量。

    用全国劳模邓建军的话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劳模工匠群体有责任在前辈的奋斗故事中有所启迪,传承好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实干中不断丰富其内涵。”

    记者了解到,常州今年将重点实施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领跑者计划和江苏理工学院提档升级计划,同时建立起普通高中和职校的合作机制,如课程互选、资源互通,推动普职融合,强化职校和技校统一管理,促进职技融合,打造职教发展共同体,实施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结对子”,促进中高融合,打通工匠培养的堵点。

    “职业院校是培养‘明日工匠’的摇篮,要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大力引进产业教授,让当代‘大国工匠’育‘明日工匠’,让本校教师到企业锻炼为工匠,让教师具有工匠精神,通过专兼职教师的身教示范,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和城市发展建设需求的年轻工匠。”江庆华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