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1日 星期四
成渝铁路:新中国第一条自主建设的铁路
本报记者 雍 黎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搭乘成渝高铁,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今年89岁高龄的老成渝线修路人孙贻荪老人从成都抵达重庆接受采访。面对大家对他旅途劳顿的担心,精神矍铄的他笑着说:“72年前我们修铁路可是从重庆走到成都的,现在高铁又快又舒服,每次坐回重庆我都很高兴。”

    1950年6月15日开工,1952年7月1日通车。成渝铁路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铁路,仅用两年就建成了曾经半个世纪都没修成的铁路。不仅改变了四川交通闭塞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序幕。

    自力更生筑起传奇之路

    “成渝铁路堪称中国筑路史上传奇,是一条圆梦之路,一条自力更生之路!”重庆市档案馆副馆长唐润明说,自古皆知“蜀道难”,千百年间,出川入蜀,除了旱路翻越秦岭外,就只有长江水路。修建铁路,打通巴山蜀水,冲出盆地,是川中父老的渴求。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不等詹天佑撤下身来,川鄂两地便发出盛邀,兴建川汉铁路,连接成都武汉,振兴西南经济。1903年,在成都成立了中国最早的省级铁路公司“川汉铁路公司”,四川民间集资凑齐筑路银两,1909年10月,川汉铁路开工建设,率先修建的就是其西段的成渝铁路。

    不过修建铁路“蜀道通”之梦,历经清王朝、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却都因国力贫弱,军阀混战,官员腐败未成,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仅完成工程量的14%,铁路则是寸轨未铺。

    历史没有再让人民等待,中国共产党不会再让人民等待。唐润明说,新中国成立后,在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西南局的领导下,重庆刚解放一周,就将成渝铁路的修建提上议事日程。

    1950年6月15日是“成渝铁路开工典礼”的日子。孙贻荪老人记忆犹新,他接到命令,来到西南军区大操场报到,才知道是来修铁路。当时正值清匪反霸时期,西南军区抽调指战员3万余人,率先承担筑路任务;同时,四川各行署也动员了一万八千多人参加筑路。

    “我们军队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剿匪一边筑路。”孙贻荪记得,一次他们在重庆泥壁沱修路,正干得汗流浃背,民工跑来报告有上百号土匪前来,他们立即调集火力打退土匪。

    由于铁路所需的原材料十分匮乏,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就地取材。钢轨靠自己轧制,炸药用土法自制,所需的129万根枕木,都是由沿线群众捐献,有的老人还捐出了自己的寿木。

    “8万多人,从成都火车北站广场排到人民北路,火车汽笛响起的时候,大家高声鼓掌欢呼。”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举行通车典礼。孙贻荪当时拿着相机,在主席台上见证了这一幕。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路

    “成渝铁路是一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学之路。”重庆市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艾新全说,在成渝铁路修建的过程中,邓小平明确指示:“要学会掌握修路技术,尊重技术人员的指导。对专家大胆使用,让专家有职有权,并在工资待遇上尽量给予从优照顾。”西南铁路工程局留用了旧铁路工程机构中的全部工程技术人员,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

    兵工专家陈修和在邓小平的邀请下,亲自写了成渝铁路修建建议书,并推荐了70多名留德、留日、留美科技人员,组成了修建成渝铁路的主要技术力量。邓小平亲自点将把在原国民政府交通部任职的萨福均聘为总工程师。铁路选线专家蓝田得知消息后焕发青春,已年过花甲的他亲自勘探线路,使得线路建设缩短23.8公里。“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观点。”艾新全说。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回望成渝铁路这段历史,其意义更是非凡、深远。”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说,从政治上讲,是新中国新气象的名片;经济上,是解放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标志,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交通上,改变了四川交通的格局。

    成渝铁路的修建更是为当今的西部大开发、成渝城市群建设打下基础。随着成渝动车、成渝高铁的开通,重庆和成都之间的时空距离已缩短到1个小时。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班列、沿江班列的相继开通,昔日的盆地已经成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巴山蜀水路不再难,密织的路网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成渝“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高质量的发展图景正徐徐铺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