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9日 星期一
三年去“旧”立“新”
山东跑出动能转换“加速度”
本报记者 王延斌
从“大象漫步”迈向“千羚竞驰”,山东以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图为山东济钢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员工在中控室工作。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增长超6.6%

    到2020年底,在“三年初见成效”的交卷时刻,山东省GDP增速稳居全国第三,经济总量达7.3万亿元,“十强”产业增加值增长超过6.6%。而“五年取得突破”列出的19项规划指标,有7项已经完成。

    今年全国两会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获批通过。该计划中,“大力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12个字赫然醒目。

    这句话显然有的放矢。

    早在2018年,国务院就批复《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一场具有典型意义的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就此启动。此后,山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规划——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

    到2020年底,在“三年初见成效”的交卷时刻,山东省GDP增速稳居全国第三,经济总量达7.3万亿元,“十强”产业增加值增长超过6.6%。而“五年取得突破”列出的19项规划指标,有7项已经完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

    “几年来,我们经受住了经济负重转型的阵痛、多重矛盾交织叠加的压力、各种重大风险的挑战、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冲击……”回顾过去三年,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周连华表示,山东如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既是使命,也是挑战

    尽管GDP在全国处于探花位置,但长期以来,山东背负着巨大压力。

    “山东是个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去年,山东省常务副省长王书坚接受采访时坦陈,长期以来,山东经济结构偏“重”,能源资源消耗比较大,比较典型的就是“三个天花板”——能耗、排放、土地。

    比如,作为传统工业大省,当时山东能源消耗占全国9%。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的10.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指标总量全国第一。山东耗费了大量能源、产生了严重污染,但2017年单位生产总值财政贡献率只有8.39%。

    “天花板”之下,山东巨轮到了不得不调向的时候了。此时,作为首个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国家战略的落地,成了山东转型的宝贵机会。

    “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2018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振聋发聩,“我们承认差距,但绝不甘心差距!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才是唯一出路。”

    对于好面子的山东人来说,产业结构调整,传统思维转变,承认差距是解放思想的第一步,更需解决的深层问题是新旧动能转换。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智慧和魄力。

    如何转?痛定思痛之后,山东毅然提出“三个坚决”: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三个坚决”背后,思路已然清晰。山东人明白,“腾笼换鸟”的第一步是做减法。只有甩掉低端产能,“空出笼子来”,让优质资源向高端产业和项目集中,为培育新动能释放空间。

    三年里,山东顶住GDP下滑压力,累计出清“散乱污”企业11万家,占全省企业总量3%以上;省级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3家,减少了六成;压减煤炭消费量1亿多吨,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1/10……

    转型之难,在于刮骨疗伤;破旧之后,迫切需要立新。

    山东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哪些产业可担当新动能?经过反复遴选,山东最终梳理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强”产业作为支撑发展的新动能。

    危中抢机,困中破局

    2020年夏至日,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传出的一则好消息让国人热血沸腾——时速高达600公里的磁悬浮样车在磁悬浮试验轨道上试跑成功。对于创造历史,他们并不陌生。

    之前,中国首列时速200—250公里、首列时速300公里、首列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都是他们的手笔。

    在“十强”产业中,这属于高端装备领域。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费洪平指出,山东大力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50%,这种打造“十强”产业的方式,不只是扶持一个个龙头企业,也不仅是完善一条条线性产业链,而是试图营造一片片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包含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以及众多相关联的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其他中介服务机构,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以中车四方为龙头,以中车四方车辆研究所、四方庞巴迪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为骨干,山东规划出一个青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目前,该产业集群已被纳入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

    上述“领头雁”引领下的产业矩阵,山东省有73个,总规模达4.5万亿元,7个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在去年复工复产期,这种雁阵型产业集群体现出其资源配置力、抗风险能力的优势。

    “十强”产业不仅涵盖了一二三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也是各占一半。如果说新兴产业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那么,科技创新加持下,传统产业也能成为新“风口”。

    每一粒麦子要经过高科技的淬炼,走5.2公里110道工序才能变成各种食用面粉;将每一粒玉米“吃干榨净”,变为食用葡萄糖、药用葡萄糖、果糖、玉米油等几十种产品。2020年,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业产值超万亿的省份。

    以1%的淡水,6%的耕地,山东为国家贡献了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16%的花生。追根溯源,改革创新改变了传统农业。而分析“十强”产业,绿色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5个产业都属于传统改造升级形成的产业。

    2020年终盘点,山东“3.6%”的经济增速颇为亮眼。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全年利润分别增长75.4%、32%、29.9%和25.8%。

    新动能的崛起,破解了山东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十三五”时期,山东以1.2%的能耗增长支撑了6%的经济增长。

    人到半山路更陡,唯有头拱地、往前冲

    “当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费洪平这一观点可谓精准。从“三年初见成效”到“五年取得突破”,乃至“十年塑成优势”,山东的动能转换之路仍处于半程发力阶段。

    尽管三年成效不错,但现实仍然严峻。

    2021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不回避矛盾:传统产业和重化工业占比较高,“四新”经济比重偏低;创新支撑力不强,企业创新活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创新投入产出比不高……

    去“旧”,山东将以更大力度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在建项目凡没有落实产能替换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的,一律叫停;新上项目凡不符合环保、安全、技术、能耗等标准的,一律不得开工;对钢铁、地炼、焦化、煤炭、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分类划定加严“标准线”,达不到标准的限期关停……

    立“新”,科技被认为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山东正酝酿以超常规举措构建全域创新体系。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委已决定,整合现有各类科技工作协调机构,成立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重大规划、战略工程等。同时,计划今年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10%,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省属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不低于25%。

    动能转换,产业竞争力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山东重点围绕“十强”产业持续建链强链补链,加快完善已确定的42条制造业关键产业链;另一方面依托头部企业规划建设高品质产业集群,按照规划,未来将实施一县一个重点产业集群培育计划。

    “人到半山路更陡。”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用这句话来形容正在进行中的转型。面对“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改革目标,他表示:“我们丝毫没有止步歇脚、骄傲松懈的资本,更没有半点动摇、回头的资格!唯有头拱地、往前冲!”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