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6日 星期五
吕秀兰:把科研成果“种”在田间地头
◎李 迪 陈 科
吕秀兰(左一)现场开展技术指导 受访者供图

    “这几天正在汶川做甜樱桃的技术指导与示范,最近陆续还要走几个地方。”3月17日,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吕秀兰,正在她熟悉的农业生产一线奔波忙碌着。

    她是天府农业大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葡萄资源平台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葡萄首席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葡萄岗位专家;更是四川广大果农口中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吕葡萄”“吕樱桃”“吕李子”。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吕秀兰每年有200余天都工作在一线,其中在高原藏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深度贫困区服务天数达130天以上,每天10余个小时忙碌在田间地头,为鼓起百姓“钱袋子”倾情奉献。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吕秀兰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当好农业产业“调研员”园区“创建员”

    切实摸清各地水果产业现状、制约瓶颈;对症下药因地施策施技,不断优化提升现代产业方式,这些都是吕秀兰的重点工作。

    为发挥好智库参谋作用,吕秀兰和团队先后赶赴阿坝州、屏山县、凉山州等30余个县、150余个乡镇,结合当地实际撰写了《汶川甜樱桃、李产业发展现状及竞争策略》《茂县李产业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等20余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为当地水果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建立一个基地,浓缩成一个样板,成为一个看点和亮点,带动一方产业,辐射整个行业”,是吕秀兰多年来总结的特色扶贫模式。

    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她先后助推创建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5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打造了“净土阿坝、羌地圣果”“茂县李”“彭山葡萄”“西昌全国晚熟葡萄之乡”等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品牌,每年直接带动5000人脱贫致富。

    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凉山州近4年葡萄面积由3.5万亩增加到20余万亩,产值超15亿元,成为我国优质晚熟葡萄之乡;广安前锋区虎城镇贫困村茶花村,曾由于不懂种植技术导致120亩葡萄每年亏损300余万元,经实地技术培训和关键环节现场指导后,2019年实现纯收入180万元。如今,“幸福生活不能‘等靠要’,增收致富要找‘吕葡萄’”在四川多个葡萄产区已传为佳话。

    当好人才“培训员”农技“推广员”

    找到农业产业发展路子,梳理出产业发展脉络,下一步具体怎么干,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就是要让老百姓掌握致富的真本领、用知识武装头脑,彻底断掉‘穷根’。”吕秀兰说。

    位于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四川屏山县,茵红李种植面积达12万亩,为了引导果农在茵红李核心示范区及标准化生产基地内对果园实施标准化管理,吕秀兰多次来到屏山,推广“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资配送、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营销、分户种植”的“六统一分”标准化管理模式。去年疫情期间,她还对全县果农进行茵红李生长季管理网络直播授课,听众达2200余人。2019年至2020年屏山县茵红李产业增长1.5亿元以上。

    近3年,她和团队累计举办了550余场(次)培训和现场指导,培训种植者(贫困户)1.2万余人次。如今,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和“种植能手”,正成为当地产业发展主力。

    为结合各地实际,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吕秀兰还建立了“专家团队+基地县+新型经营主体”成果一站式推广转化长效模式,在四川茂县、汶川、屏山、西昌等地建立葡萄、李、甜樱桃科技示范基地40余个,推广果树新品种150个、新技术32项、新模式10项,面积达70万亩以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