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0日 星期三
吴希明委员:打造航空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本报记者 矫 阳

    “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时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吴希明认为,要想建设航空强国,必须有一支航空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两会期间,吴希明带来了一份《关于强化航空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航空科技自立自强的建议》。他提出,要支持航空工业以中国航空研究院为基础,建设航空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打造航空科技创新的龙头、领飞的头雁;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思路,推动国家、国防、军队、企业实验室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相互衔接的航空实验室体系。

    吴希明分析,新时期航空工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对标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航空工业在科技创新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堵点、痛点和难点,难以满足建设航空强国对战略科技力量的紧迫需求。

    他认为,打造属于中国人的航空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正是将这些堵点转化为高点、痛点转化为热点、难点转化为亮点的途径。

    “以美国兰利研究中心、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力学研究院、法国航空航天实验室等为例,这些机构依托国家力量建设,肩负国家使命,瞄准未来10—20年先进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开展了大量跨学科、大协作、高投入、任务驱动型科技创新。”吴希明说,特别是美国兰利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推动了倾转旋翼、超临界机翼、数字电传、先进复合材料、高超声速等关键核心技术完成演示验证,跨越“创新鸿沟”,实现成熟度6级以上,为波音、洛马、贝尔等企业研制航空装备提供了成熟的先进技术储备,并承担了风洞、气候环境实验室等行业大型科研试验设施的建设、运营。

    我国航空科技创新体系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以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创建为标志,建立了涵盖总体、气动、强度、动力、试飞、航电、机电、材料、制造等跨学科、大协作的航空科技体系,肩负起国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的双重使命,开启了航空工业的自主创新之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一方面,航空工业积极探索市场化经营机制,由国家部委转变为现代企业集团;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在探索适合我国航空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引领的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体系,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注入航空力量。

    “要加速从‘跟进式’向‘自主创新’科研路线的转变,坚定独立自主,树立开放思维,构建新型航空科技自主创新举国体制,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新一轮的世界航空大变革中抢立发展潮头。”从事直升机研发近40年的吴希明给出了自己的期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