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8日 星期一
留观区里,他们与新冠疫苗接种者在一起
◎实习记者 代小佩

新春走基层

    2月4日,北方农历小年。北京市体检中心航天桥门诊部的一条走廊上,十几名新冠疫苗接种者在留观区等待着。

    身着白大褂,戴着蓝色医生帽和口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麻醉科医师李宗超和胸外科护士刘欣桐来回走动巡视,不时与新冠疫苗接种者交谈。

    “接种后有不舒服吗?”“注射部位是否疼痛?”“呼吸有困难吗?”“有没有感到恶心或头痛?”……

    一连串问询后,李宗超和刘欣桐还会查看接种者的胳膊,检查接种部位是否有红肿或皮疹。

    新冠病毒疫苗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接种部位的红肿、硬结、疼痛等,也有发热、乏力、恶心、头疼、肌肉酸痛等临床表现。这些情况一般不用处理,通常两到三天之内自行缓解。

    “我们在留观区,主要是确保接种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后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比如接种者出现皮疹、过敏性休克、高烧等,虽然这种情况很少。”李宗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出发执行任务前,李宗超和刘欣桐带上了2个大箱子和几个大塑料袋,里面装着急救药品和物资设备。

    药品主要有盐酸肾上腺素、地西泮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等。“我们准备的是一些抗过敏药物、麻醉药物和插管用药物。”李宗超说。

    他们还带了自动体外除颤器、多功能监护仪、心电图机、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导丝、气管插管喉镜等设备。“应对过敏性休克,可能需要气管插管。”李宗超说。

    这是李宗超第一次参与新冠疫苗接种者的医疗救治保障任务。中午12点出发前,他有些紧张,把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及对应的救治措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虽然带了不少药品和设备,但相比在科室还是简陋些,人员配备也不多。遇到紧急救治情况时,需要独自处理,所以有些紧张。”李宗超说。

    好在,当天下午并没有棘手情况发生。只有一名男性接种者在注射新冠疫苗10分钟后胳膊出现局部疼痛,疼痛持续了大约20分钟。李宗超和刘欣桐上前仔细问询、解释,并告知这名接种者注意事项,让他留下多观察了一会儿,最后无大碍。

    下午4点半左右,406人次全部接种完毕。来回走了4个多小时的李宗超和刘欣桐松了口气。

    “接种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因人而异,出现不良反应的接种者比例很少,说明疫苗还是挺安全的,对大部分人来说,新冠疫苗比较耐受。”刘欣桐说。

    整理设备、统计工作量、清点物资,李宗超和刘欣桐收拾好东西,又赶回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2020年12月,北京市卫健委组建了市级机动新冠疫苗接种队,并开展相关培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到新冠疫苗接种任务后及时组建了院内机动队,由45位医疗队员组成,分为注射组、救治组及保障组。

    李宗超和刘欣桐都是救治组组员。刘欣桐参加了三次救治组任务,最多一天接种人次超过3000。到目前为止,刘欣桐还没遇到过接种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

    “在新冠疫苗接种者留观区,我们准备的急救药品和设备几乎没有派上用场,我们可能只是赶过去再赶回来。但这不意味着救治保障不需要,我们得尽力做到万无一失。”刘欣桐说。

    李宗超每年都会回山西老家过年。只要春节不值班,刘欣桐也会回吉林老家陪父母。但今年,他们不约而同选择留在北京。“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从我做起嘛。”李宗超说。

    在北京,来自佑安医院、清华长庚医院、妇产医院、朝阳医院等机构的医护人员像游击战士一般,穿梭在各区新冠疫苗接种地点。京城的一道免疫屏障,正在医护参与和民众配合中逐渐形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