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8日 星期四
国内首创 这家银行存的全是科学数据
本报记者 陆成宽

    银行,大家都不陌生。可是,你知道科学数据银行吗?如果有一个银行里放的不是金钱,而是海量的数据,你知道这种银行有什么用吗?

    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具有国际化服务能力的论文关联数据存储库平台——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DB。

    这个银行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自主研发,是一个论文关联数据存储平台,能够为论文关联数据的汇聚、管理、开放、共享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为落实科研诚信、培育共享文化、加快数据流转和促进国际合作提供平台和服务保障。

    大家知道,现实生活中的银行是随着货币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同样的,科学数据银行也是随着科学数据的逐渐增多而产生的。信息技术与科学研究的交互融合引发了数据量的迅猛增长,促成了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科研第四范式的到来,数据成为科研和创新的基础驱动力。把数据存入科学数据银行,能够保障数据安全性、促进数据流通以及提升数据收益。

    科研人员可以把各自收集整理的科学数据在数据银行里进行储存和出版,而数据银行通过吸纳“数据存款”,“变小钱为大钱,变死钱为活钱”,把分散在个人和集体中的数据资源集中起来,使其更容易被发现、访问、互操作和重用。同时,学术论文投稿前,科研人员也可以将论文数据上传到科学数据银行。

    科学数据银行于2015年开始上线提供服务,为新型科研创新模式提供科学数据的共享和交流保障。自创办起,科学数据银行就十分重视与广大学术期刊开展紧密合作,探索在我国实践开展“论文+关联数据”的新型学术出版生态建设,聚焦于促进国内论文关联数据的开放共享工作,加快优质科学数据成果的内循环流通,推动数据再利用,实现数据价值再造,避免不必要的科研资金浪费,为净化我国科研环境和培育共享文化贡献力量。

    发布会上,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表示,纵观国际学术出版界,“论文+关联数据”的联合出版新生态已悄然到来,“科学数据出版”走入越来越多科学家的视野,科学数据银行等平台的建设为推动中科院内外科学数据成果发表及开放共享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尝试。

    科学数据银行一直着眼于与国际高端学术品牌的交流,紧跟国际同行的发展态势,为中国的科学数据成果提供了国际交流的舞台。2020年科学数据银行被施普林格·自然列为推荐的通用型数据存储库。截至目前,该推荐单元仅有7家存储库,科学数据银行是国内唯一一家。

    此外,本次发布会还正式推出了开放数据联盟链ODC,并发起了《中国科学数据》出版联盟倡议。

    (科技日报北京1月2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