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6日 星期二
科技企业聚集,滨海中关村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样板
本报记者 陈 曦

    35家

    2020年,滨海中关村累计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9年的12家增加到35家;国家科技中小企业由2019年的19家增加到65家;雏鹰企业由2019年的7家增加到57家。

    “这里给了京津冀企业一片成长和创新的沃土。”北京蓝星清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星清洗)天津氿益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夏斌由衷地说。2020年2月,蓝星清洗将总部基地和研发中心整体搬迁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在这里近一年的工作和生活,让王夏斌和他的团队找到了归属感。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考察时提出,“要深化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务资源到园区投资或业务延伸,促进京津两市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两年来,滨海中关村在疏解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完善政策支持等方面作出了有力探索,形成科技企业聚集效应,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四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样板和示范。

    为北京转移来津企业释放政策红利

    与王夏斌同样在滨海中关村感受到归属感的,还有2020年4月落地滨海中关村天津(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天津菲尔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人力行政总监王皓郅。他们的归属感来源于滨海中关村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

    近两年,滨海中关村深化“放管服”和“一制三化”改革,围绕市发改委《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措施》和天津滨海新区发改委出台的实施细则,发挥“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和“鲲鹏计划”政策叠加优势。新政对符合滨海中关村产业发展定位的北京转移来津项目在认定、投融资扶持,职工落户、购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为“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园区硬件设施配备齐全,我们可以说是‘拎包入住’。”王皓郅说,“注册手续园区有人帮忙办理,专利申报也有服务中心。最近新开通的摆渡车让我们上下班更加方便。另外这里还和天津科大非常近,便于我们和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强化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截至目前,滨海中关村完成北京转移项目(企业)认定31家,完成职工认定200人,完成购房认定135人。两年来滨海中关村吸引各类人才1500余人,就业人员达到5000多人,百余名企业高端人才获得人才补贴百万元,15名企业家被评为2019年天津市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滨海新区“优秀企业家”。

    打造“3+1”自主创新产业集群

    面向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央企项目产业布局需求,滨海中关村进一步明确自主创新主攻方向,围绕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大健康和科技服务业,打造“3+1”产业体系,开展招商引资,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滨海中关村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点,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加快新动能引育,促进人才链、创新链、金融链、产业链‘四链融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丰富产业生态体系,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滨海中关村办公室主任崔同湘介绍,园区同时致力于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科技型企业群体,帮助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除了北京蓝星清洗总部,天津石墨烯工程创新中心、华为智慧城市创新中心、菲尔茨智能科技、轻松筹等重点项目也相继落户滨海中关村,形成了一批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科技企业集群。2020年,滨海中关村累计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9年的12家增加到35家,同比增长192%;国家科技中小企业由2019年的19家增加到65家,同比增长242%;雏鹰企业由2019年的7家增加到57家,同比增长714%。

    “通过核心技术的研发,园区内的科技企业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崔同湘介绍,“作为科技创新引擎,园区内许多企业都为经开区、滨海新区甚至是全国众多企业进行服务,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

    “菲尔茨的智能监测系统就是应用于大型设备的智能系统。”王皓郅说,“目前我们的客户遍布全国,为许多大型企业增加了产能,减少了损失。”除此之外,联汇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威努特的工业控制安全系统、滨中科讯的智慧工地平台等系列产品都为企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