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海南堑对村:三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接力
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堑对村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王祝华

实 习 生 施玥卓 马一倩

    冬月早晨,云雾缭绕,一轮朝阳喷薄而出,万顷碧绿环抱间,一幢幢小洋楼,红顶黄墙时隐时现,一派生机盎然。这里是位于海南岛中部腹地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堑对村。

    2014年,该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0%,在当地政府和扶贫单位的扶持下,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是人人艳羡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美乡村典范。

    在小山村大变样及好生活的背后,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同时,也离不开一任接一任的驻村干部及村民们的接力与付出。

    驻村“驻”进群众心里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石乐光2015年9月来到堑对村,初来乍到便被这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风光所吸引。

    “春夏的草原,秋冬的海”犹如诗歌般的描绘,是对堑对村四季不同的风景最美的表达。然而,大自然赐予的美,却与堑对村百姓生活的艰难,形成了最大反差。

    石乐光记得,这一年,国家空前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其纳入“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安排部署,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要推进堑对村扶贫工作,需要做的事太多了,而前提是,要先得到当地百姓的信任与支持。我的办法就是,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你要出现。”于是,石乐光将工作重心转向做群众工作,从小事做起,竭尽所能帮助村民。

    在一场台风中,为了保障村民安全,石乐光奔走在抗洪救灾第一线。“一套衣服穿了几天,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石乐光努力的身影和诚挚目光,得到了村民的认可,风雨同舟让驻村干部和村民的感情升了温。

    虽然已结束驻村工作多年,但石乐光常常会想起在堑对村的那段时光。谈到堑对村的未来,石乐光坚定地说道:“尊重自然是第一位的。”

    “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2016年底,冯江涛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堑对村。在任期间,冯江涛带领着村委会推进“一桥两路”项目建设,解决村民交通不便利等基础设施难题。

    “我们更多的是让村民自主建设,有了发展的意识,才能有发展的动力。”比如,给村小组配备基础设备或者分配活动资金,让村民组织和参与群体活动。“村民们自己组建了广场舞队,常常都有表演,很热闹!”冯江涛笑着说。

    一个村子的改变,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堑对村从与世隔绝的村庄到如今的旅游村,村民们与外界的接触多了,生活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卸下驻村书记的重任后,冯江涛也常带着妻女回堑对村看看。“孩子很为我骄傲,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冯江涛说,原本只是想让孩子多体验农村生活,却在无形中给孩子树立起了榜样。女儿在学校里为村里的孩子们募捐旧衣物,向村民们送去爱心与祝福,正所谓“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对冯江涛个人而言,扶贫工作是一次大的历练,在此期间,他思考最多的是堑对村发展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好生态,不断挖掘民俗文化底蕴和价值。

    守住青山绿水,端牢“金饭碗”

    多年扶贫见成效,乡村振兴在路上。时间来到2020年4月13日,堑对村驻村第一书记符瑜智正式上岗。

    在这里,符瑜智感受到,持续多年的扶贫政策的实施,不仅让堑对村各方面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更重要的是村民们共创美好生活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如何让堑对村人牢牢地端着“金饭碗”吃上“旅游饭”,让子孙后代都能享受到家乡建设成果,这是符瑜智在进行扶贫工作时思考最多的问题。

    堑对村请来了著名建筑与景观大师进行整体规划,在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生态的前提下进行旅游产业谋划。“项目进展很顺利。”符瑜智说。

    “我们准备举办马拉松活动,明年初有赶海捕捞节,夏季准备搞黎族山兰稻认养活动,打造堑对村全新形象。欢迎科技日报记者来参加!”符瑜智兴奋地说。

    “脱贫攻坚不会有第二次,我能亲身参与这项国策,完成重大使命,非常有意义的。”接下来,符瑜智打算创建堑对村党建示范村,建起村荣誉室,把记录了村发展变化的照片和荣誉展陈出来,提醒后辈:保护青山绿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