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核心技术买不来!他们自主建成亚洲首个“无人港口”
本报记者 王延斌 王健高

    一边是繁忙的传统港口,车水马龙,机器轰鸣;另一边是空无一人的智能港口,作业指令系统生成,自动完成……

    站在山东港口青岛港(以下简称青岛港)10多米高的观景平台上,科技日报记者眼前的这两幅图景,将传统码头与现代港口的对比生动地演绎了出来。

    这里是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约翰·沃尔特心目中“亚洲第一个完全自动化、效率第一的港口,集合了实体世界、虚拟世界、数字世界的码头”。

    斩获“亚洲第一”难能可贵,于是“连钢创新团队”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三个“等式”打破魔咒

    “3年=30年;1台=2台;9个=60个。”

    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这是一串儿“不是等式”的等式。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里3年走完国外30年自动化码头的历程;这里1台桥吊,干出了国外2台桥吊的活儿;这里9个远程操控员,替代传统码头60人的工作……

    让不成立的等式成立,需要科学精神和高新技术发力。

    自动化码头源于欧洲,尽管已有30年历史,但成本高、周期长、技术杂、效率低的问题制约了其推广。如今,青岛港打破了这一“魔咒”。仅用3年这里便已商业化落地,成本不到国外的7成;相对于国外局部自动化,这里实现了全链条自动化。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面对记者采访,张连钢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这促使我们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我们成了!”

    历经上百次失败,他们成了

    突破,是从被质疑开始的。

    筹建之初,外方股东想把西方成熟模式搬到青岛港。但张连钢否决了,“一方面是成本太高、周期太长;另一方面,他们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不向我们开放……”

    在自动化码头上,AGV(无人运输车)负责拖运集装箱,其核心是电气系统,被荷兰TBA垄断。团队决定与上海振华联手攻关,这是石破天惊之举。2016年初,团队对ECS(设备控制系统)研发进行阶段评估后,发现功能难以达标。

    碰头会上,其他人保持着沉默,张连钢扔下一句话:“做不好,我们排队跳海就行了。我第一个跳。”

    军令状下,100多个日夜的封闭突击,历经上百次失败之后,他们成了!张连钢总结,非常规技术,须用非常规手段;打破常规,才能出奇制胜。

    人们戏称自动化码头是“接口”工程:软软接口、硬硬接口、软硬接口、网络接口、平台接口等错综复杂,必须严丝合缝。IT工程师、业务分析师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5000多个,反复测试十几万次。自主开发软件团队在测试中发现某处系统功能异常,但疑点有数百个。

    他们像大海捞针一样按流程一点点回溯,最终找到了问题点。

    他们“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张连钢珍藏着一张图——自动码头总平面布局图。“这张图,凝结着我们的集体智慧,具有自主产权、世界最强的全自动化码头蓝图!”

    连钢创新团队,有IT、流程、设备、土建等方面的专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专家西蒙得知青岛港有20多人负责系统集成时,直摇头:“人太多了!”他认为,国外同类码头通常先聘请专业咨询师分专业做咨询,然后再请专业公司咨询方案论证、审核;再细化方案设计和集成。

    张连钢的思路不一样,“我们采取的是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模式,项目组每个人都全流程参与设计、建设和运营,项目的演进路径不是‘串行分步’,而是‘并行协同’,每个人要担当咨询师、设计者和经营者等多项责任,都要学会‘弹钢琴’”。

    靠“土专家”团队协作,靠“啃骨头”的死磕精神,这支团队把国外3年的设计工作压缩到1年内完成。

    当西蒙看到整体方案时,大为震惊:“不可思议!我必须说,你们的模式才是最符合自动化码头建设方向的模式!”

    经过数百次主要系统升级,2000多项功能优化之后,自动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已成为一个有灵魂、会思考的“最强港口大脑”。

    前不久,德国工业4.0提出者门蒂斯来到这里,感叹:“4.0的精髓是系统整体的自动化,人与系统之间要能无缝对接,系统与系统之间能有效交互,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