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云冈新思
周 乾

    桂下漫笔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余年,现存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佛教、雕刻和建筑的文化艺术融合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冈石窟一方面向公众展示自身的文化和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历代文物保护工作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如何处理好云冈石窟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关系,一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首先,应处理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今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实地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他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云冈石窟的保护和利用指明了方向:对云冈石窟文物的保护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作为专门保护、研究云冈石窟的机构,云冈石窟研究院近年来也加强了文物保护的力度,增加了文物保护部门,如已成立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彩塑壁画保护研究中心、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室等。在保护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石窟保护修复技术外,现代科技手段也逐渐得到了深入运用。如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得了云冈石窟在各个方向的影像资料,建立起石窟的数字档案。2017年以来,云冈石窟的第3窟、第12窟、第18窟通过3D打印技术得以成功“复制”。

    其次,应开辟全球防疫环境下的文物利用新模式。往年,线下展览是云冈石窟文物利用的主要方式。然而今年以来,防疫趋于常态化,文化遗产传统的展示模式受到较明显的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进行石窟文化艺术的弘扬,是值得参考的思路。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已有文化遗产单位做出较好的示范。以故宫博物院为例,今年4月5日、6日清明假期期间,故宫博物院进行了“安静的故宫、春日的美好”为主题的直播,全网总浏览量超过4.3亿,讨论话题总量2.4亿。上述“云直播”“云展览”“云开放”等方式为新环境下云冈石窟文物利用提供了新的模式参考。

    其三,应发挥学术平台的支撑作用。云冈石窟的保护和利用离不开学术支撑。学术作为专门的学问,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可为其提供更全面、更合理、更科学的专业指导。目前国内已有基于专门文化遗产地的学科门类。如以故宫古建筑、上百万件藏品、明清宫廷历史、宫廷典籍、故宫博物院发展史等为研究对象的故宫学,通过成立专门的学术研究部门、创办学术期刊、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培养故宫学方向人才等模式,在近些年有较快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故宫博物院在文物保护利用上的丰硕成果,离不开故宫学的指导。类似的,以云冈石窟为核心研究对象的云冈学近年来也逐渐发展,围绕与石窟相关的宗教、雕刻、美术、建筑、考古、民俗等内容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2019年出版的《云冈石窟全集》,是我国最完整、最权威的云冈石窟影像谱系资料。今年9月,山西大同大学还成立了云冈学学院,培养云冈学研究的专业人才。云冈学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为云冈石窟文物提供更为先进的保护手段,更为有效的保护方法,解析文物本身更为全面的历史文化内涵等,因而体现出重要的专业支撑作用。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