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7日 星期一
让比武场连接未来战场
——联勤保障部队“精武联勤—2020”比武竞赛目击记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付 凯

    枪炮震天、硝烟弥漫……只见一架无人机吊装着两包野战保温餐食迅即飞起,前送至2公里之外的战斗一线。规定时限内,无人机快速将饭菜配送至前线官兵手中。而不远处,一队炊事班战士每人背着重达20公斤的野战保温包,刚刚跑到一半距离。

    “从某种意义上讲,打仗就是打保障。此举解决了‘战场最后一公里’保障难题,比起由炊事班人力配送,无人机不仅安全而且快捷,对打通无人机保障供应链、扫除特殊地域保障盲区盲点具有重要意义。”现场指导专家说。

    11月28日至12月2日,代号“精武联勤-2020”的比武竞赛在华中某地全面展开。此次活动是联勤保障部队成立以来组织的最大规模比武竞赛,各联勤保障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和机关直附属单位共1000余名官兵参加。无人机配送野战餐食便是饮食保障队战时饮食保障比武的精彩场面。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无人智能化保障是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人对保障装备的远程操控,从而完成后勤保障任务的过程。此次参加比武的无人机续航达到10公里,载重30公斤,基本满足了比武需要。

    联勤保障怎么保,比武内容就怎么设。

    联勤保障部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比武紧贴作战进程、聚焦核心能力设置比武内容,设置了“1+10+21”比武课目,即各联勤保障中心抽组1个指挥所、10个保障队、21类单兵综合比拼,实现了指挥、财务、供应、救护、运投、野营、弹药等各专业保障单元的全覆盖。

    比武现场,竞争激烈,战味浓厚。指挥所筹划作业中,指挥员昼夜连续实施,高强度连续8小时筹划作业;临床医师比武中,参赛队员在硝烟滚滚、炮声隆隆的实战化环境中穿障越碍,为伤员进行止血包扎;弹药保障队比武中,官兵与报废炮弹底火,上演了一场“与弹共舞”紧张场景……

    蛇形跑、低姿匍匐……战场伤员搜寻与急救比武中,参赛队员罗平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利用地形地物,运用战术动作,穿过逼真的模拟战场前进通道,依次快速接近2名“伤员”,判断伤情并实施火线救护。处置中,他将一位毫无意识的“伤员”拖至掩体旁,按照战伤救治规则对其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气管通气等紧急救治。随后,他继续穿越火线,对一名胳膊负伤骨折的战士进行紧急处置,并通知后方接力后送伤员。

    40岁的罗平来自第924医院,他坦言,“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武活动,感觉场景设置特别真实。此次比武不仅是对个人医学和军事技能的一次考核,也将促进未来战救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比武场的另一侧,颠簸状态下暗光静脉输液比武正紧张进行。机械化摇摆平台不断变换摇摆频率,模拟车辆行驶、海上舰船航行、直升机飞行时的颠簸状态,让比武环境更贴近实战。

    计时开始,一位眼戴遮光布的战地护士在颠簸的平台上紧急救治“伤员”。只见她快速完成手部消毒、液体排气等动作,将输液架调节至合适高度,在“伤员”手背摸索着寻找静脉,敏捷地将针头稳稳扎进血管……

    现场裁判员、来自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的张戎教授表示:“战时一线救治对时效要求很高,‘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都是战伤救治重要法则。此次比武贴近实战,而且检查环节比较严格,扣分从严,对参加比武的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全面检验了战伤急救专业技术和战场生存技能。”

    “比武场连着未来战场。”联勤保障部队副参谋长黄余良介绍,此次比武坚持以战领赛、以比促训,比武对象按保障编组抽、比武组织按保障流程走、比武条件按战场环境设,全程融入实战背景,系统检验了部队实战保障能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