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4日 星期五
福建龙岩:高扬科技旗帜 “红土地”加速绿色崛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刘远华 汤芳萍

    废水、废物、废气,这些曾让人烦恼的工业“垃圾”,也能成为挖之不竭、取之不尽的“金矿”吗?

    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工业园区,记者充分领略了循环经济“共生共荣”的魅力:紫金铜业公司把冶炼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制成副产品硫酸,由瓮福紫金公司消化硫酸,产出化肥;泰山石膏公司消化瓮福紫金的废弃物磷石膏渣,产出纸面石膏板和水泥缓凝剂……“园区内‘三废’在一进一出中变宝,形成循环产业闭环。”该园区负责人12月3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这是近年来龙岩市通过科技创新,积极探索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一个缩影。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1年来,该市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告别高消耗拉动经济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全面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战略,推动可持续发展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红土地”向高质量绿色转型。

    先行示范,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探路

    闽西龙岩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龙岩依托丰富的铜铁煤等矿产资源,资源型工业一度达到了全市工业比重的75%。

    然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使龙岩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因矿产开采,造成采矿废水未达标排放、矿山植被破坏、地下水资源破坏等严峻问题;当地空气质量达到良好的天数曾一度只有180来天。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龙岩市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4月,龙岩市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福建省首家获此殊荣的设区市。同时,科技部支持龙岩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可持续发展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1月,实验区建设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

    龙岩市科技局局长阮满昌表示,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有力推动了龙岩市生态型经济枢纽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正是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龙岩摆脱了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

    在上杭县蛟洋工业园区,龙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的决心已初显。2006年,园区引进紫金铜业公司,随后以紫金铜业年产20万吨铜冶炼项目为龙头,根据园区内不同企业和产业的产品、副产品、废弃物的资源代谢规律,大力发展瓮福紫金、瓮福蓝天、龙氟化工等下游关联企业。

    “通过园区整体工业共生及基础设施共享,完成能源的梯级利用、废弃物及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初步形成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实现企业废液、废渣、废气‘吃干榨尽’、循环利用。”园区有关负责人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蛟洋工业园区已由最初的铜冶炼、铜加工为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完整的磷、氟等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并向精深加工及精细化工方向发展。目前,园区共落户19家科技型企业,以紫金铜业为龙头的3条产业链已初步成型。2018年7月,蛟洋工业园区被确认为福建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市科技局精心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破解产业高端发展技术难题。”据龙岩市科技局副局长谢军忠介绍,如今的龙岩经济发展已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生物医药、环保装备、光电与新材料等一批非资源型优势企业迅速崛起。如龙净环保产品产销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产品出口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德馨为巴基斯坦核电站制造了两辆移动应急专用车,产品逐渐打入海外市场;创新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林改“武平经验”,打造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龙岩样本”……

    山变绿了,天变蓝了,龙岩迎来了“凤凰涅槃”式的新生,绿色崛起的步伐也越来越坚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