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健裕协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研发体系 受访者供图 |
除派出科技特派员为单个企业、乡村提供技术支持之外,华南理工大学还与龙头企业共建100余个校企研发机构,80多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与企业共同承担600余项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为相关产业解决了近万个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构建起立体式的科技特派员体系。
今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教授朱斌刚完成了一个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的项目。作为长期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他,针对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孔美村的乡村水源特点,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研发出封闭式水体一体化污水净化设备,解决了鱼塘水体腐臭问题,让村里的老百姓从水环境改善中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到了基层,听到第一线的需求,才能明白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技术要有用,才有生产力,才能真正帮助到老百姓。”科技特派员的经历,让朱斌收获颇多。他说,科技工作者要把课堂开到工厂车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华工,有一支活跃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众多朱斌们在学校完善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下,建立起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架起高校创新资源与企业、产业、区域合作的桥梁,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教授们成“香饽饽”
“科技特派员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市场上展现出来。”华工教授张铁说,他们团队带着机器人研究室多年来的成果,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师们废寝忘食,经过长达1年的攻坚,成功研发出了第一台国产工业机器人并实现了产业化,推动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
作为工科强校,华工很早就有了服务企业的传统。这要从华工科特派的前身——“星期六工程师”说起。
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一带民营企业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生产上的技术问题。此时,有一批来自大学、科研院所和国营工厂的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到产业一线中,利用周末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星期六工程师”应运而生,华工的教授们成为企业的“香饽饽”。
2001年,如今的国内涂料龙头企业嘉宝莉集团当时年销售额不足两千万元,急需寻求技术支持,他们想到了华工的“星期六工程师”。随着技术合作的深入,嘉宝莉集团和华工成功开发出多项填补我国涂料领域空白的新产品,帮助企业成长为了年销售额超30亿元的亚太涂料企业25强,双方的合作更是被评为了“中国高校—大型企业产学研经典案例”,成为“星期六工程师”深度融入产业一线的典范。
2008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推进实施“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星期六工程师”有了新称号——科技特派员。华工积极响应,及时出台《企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办法》,从工资福利、人事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激励保障措施,大力支持、鼓励学校优秀科技人才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深入企业,参与企业技术创新。
2015年,华工在全国高校率先出台了《华南理工大学关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营造了更加良好的科技特派员政策环境。其中,将鼓励科技人员派驻到企业兼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到学校科研人员考评体系中,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
完善政策体系支撑,科特派没有后顾之忧
“工资、奖金照旧,优先考虑职称、职务晋升,完善的制度为科技特派员解决了后顾之忧”,曾获得广东省“优秀企业科技特派员”称号的华工教授曾新安感叹道。没有后顾之忧的他一头扎进企业,开发出了荔枝、柚子、木瓜等多种热带果酒,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惠及10万果农,成为广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合作研发及推广应用的成果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有了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撑,曾新安们放手一搏。近年来学校派出的科技特派员规模越来越大,已累计派出超过1400人次科技特派员,累计派出人数占全国科技特派员的十分之一以上,居全国高校首位。并且一批批的华工科技特派员发挥了工科学科优势,用科技力量浇灌出富民之花。
华工教授苏健裕是广东省第一批企业科技特派员。他初到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时,公司并不注重研发。他甚至还被公司“劝退”。但苏健裕没有退缩,从该企业“拳头产品”双料喉风散的配料天然右旋龙脑入手,将广东省梅州市一片荒废农地建设成5000多亩的梅片树种植基地,实现了高纯天然右旋龙脑的国产化,解决了企业最为核心的原料问题,并协助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
“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也已实现了转化。公司组建了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开展高产天然右旋龙脑的梅片树种植、提取纯化及高附加值生物医学应用。”苏健裕担任技术总负责人,设计并建设了年产250吨天然冰片生产线。自2016年至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超9000万元,利润近18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采用“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扶贫帮扶新模式,在粤东北山区推广种植了2.4万多亩梅片树种植基地,带动3000多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为广东省精准脱贫精准扶贫重点推荐项目。
从基层凝练研究问题,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朱斌来到孔美村后发现,随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孔美村里有两个鱼塘,老百姓环绕而居。但如今旧鱼塘里的水已腐臭,老百姓必掩鼻而过。“孔美村的村落建设具有代表性,基本上我国大部分乡村都建有鱼塘。这些鱼塘由于是封闭式水体,目前都面临着水体变坏的状况。”朱斌说。
他针对乡村水源特点,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研发出封闭式水体一体化污水净化设备。“设备可进行鱼塘内部污水处理,去掉污染物,过滤蓝藻等生物,从而恢复鱼塘水体。”他介绍,此系统还具有高度的智能化、自动化,可实现远程管理。
不仅于此,朱斌还把发现到的其他乡村环境方面问题带回来,与学校老师共同交流,凝练出共性研究问题,为省里的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智囊支持。
朱斌的经历是华工科技特派员发展的一个缩影。除积极派出科技特派员,为单个企业、乡村提供技术支持之外,学校还大力支持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承担校企产学研项目、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等,构建起立体式的科技特派员体系。其中与各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超过100个校企研发机构,超过80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与企业共同承担600余项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每年带动科研经费投入达到10亿元,为相关产业解决了近万个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直接或间接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有力助推了广东企业创新发展。
同时,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了5个大型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区,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本链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校为创新源头,沿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布局,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全面开花的“五院一园”协同创新格局,着力打造成催生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