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打造创新生态系统超循环 为科技创新注入持续动力
李 烨 闫晓勇
视觉中国供图
“研究群的科研选题要与开发群的需要紧密结合,让开发群的需要带动研究群的发展。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支持。”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个系统中多个组成部分的共生演化遵循着自组织规律。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就需要对这个生态系统的构成和演化规律有深入的认识。

    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有其自身构成及特点

    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是围绕着科技创新的相关主体,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及不同主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动态联系,所构成的开放系统。除此之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还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一是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群落具有超循环结构的特征。根据生态学理论,从生态群落的角度来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是从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的研究群,主要包括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一些大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与研究群密切关联的是应用新技术进行产品开发的开发群,主要是一些企业的产品研发部门。这两个群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生态超循环。为这个超循环的持续运行和发展不断提供有利条件、减少阻碍,不断促进和加强这种超循环的作用,真正形成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超循环,方能最大程度激发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活力。

    二是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多个输入要素。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输入主要包括人才、知识、资金、政策制度、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这些要素是由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同的主体共同提供的。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和知识的主要来源;政府是政策制度、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而资金则是由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方面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技术信息平台、交易平台、科技中介服务等,主要由政府和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共同提供。因为所涉及的输入要素众多,所以要使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焕发活力并不断升级,必须保证系统的各方面投入和条件达到所需水平。

    壮大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超循环

    建立和壮大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研究群和开发群的超循环,并供给和保障这个超循环有序运行和升级发展所需的各项投入,将使我国的科技创新拥有持续和充足的动力。同时,改善我国科技创新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国上下不懈的努力来推动。

    一是要促成和壮大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超循环。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研究群和开发群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是形成超循环的必要条件。首先,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这方面,研究群的科研选题要与开发群的需要紧密结合,让开发群的需要带动研究群的发展。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针对当前关键领域的技术开展定向基础研究,并且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支持。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其次,开发群要给研究群充分的支持和回馈,以激发研究群的创新活力。对与企业进行合作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要对相关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提供适当形式的支持,如资金、科研设备和技术人员等,并且根据科技人员对企业的贡献,给予其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最后,要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超循环的顺利运行。要培育、支持和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方向发展,壮大专业研发设计服务企业,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服务,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二是要减少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超循环运行的阻力。首先,要通过用人制度改革减少人才流动的阻力。要完善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加大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社会服务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同时打破行业壁垒和部门分割,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的双向交流。其次,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

    全力保障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投入

    当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了良性的超循环,研究群和开发群形成了有机联系,能够不断相互支持和促进,我国的科技创新便有了持续的发展动力。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保障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投入,并提供良好的系统运行条件。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保障科研设施投入。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并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平台、科技文献平台、科学数据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

    第二,加强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人才投入。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第三,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扩大知识投入。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为了使我国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保持活跃的知识流动性,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要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引进国际科技资源的力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第四,形成稳定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保障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对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学科专业,完善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稳定支持机制。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坚持企业化转制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金融市场投资为主的投入机制。同时要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形式支持基础研究,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对基础研究进行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对开展基础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支持。

    第五,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投入。转变政府职能是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很多产业链供应链都需要科技解决方案,政府要为众多科技工作者及各创新主体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要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更多精力从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

    (李烨系贵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闫晓勇系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