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平贝母成了致富金疙瘩

本报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肖民弼

    “这小平贝,可是俺的金疙瘩,俺家脱贫致富全靠它。”向记者说起脱贫法宝,黑龙江省铁力市铁力镇满江红村脱贫农民、70多岁的白秀云脸上有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她所说的平贝就是北药——平贝母。

    选准产业 寸土也能生寸金

    铁力市铁力镇满江红村是黑龙江省级贫困村,人多地少。为了“寸土生寸金”,2016年2月,经伊春市、铁力市和铁力镇几轮调研后,确定了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把当地群众房前屋后种植的平贝母,发展成有规模、可持续的“大”产业的脱贫思路。

    “咱村种平贝母有几十年了,但规模小、缺技术、没组织,好东西卖不上好价格。”满江红村党支部书记张宝深有感触。

    成立合作社是满江红村抱团闯市场、抢抓市场主动权的第一步。经多方筹措资金、集约土地,2016年3月,合作社、公司、基地相继成立,全村53户贫困户带地入社,每户享受4000元收益分红,合作社还吸纳了13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社务工,人均增收1746元。

    2018年,第一茬平贝母如期收获,全村实现产值4200万元,满江红村成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同年,这个村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0年,全村平贝母产值达到6000余万元。

    做大产业 脱贫只是新起点

    大力推进科学种植,把专家请进来为村民“传经送宝”,把种养殖大户、科技类骨干、致富带头人送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现在满江红村有科技类骨干100多名,90%以上村民掌握了1至2项实用技术。

    去年秋天,白秀云家的平贝母苗生病,因为不懂技术,直到结对帮扶干部、满江红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庆斌上门技术指导时,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刘庆斌和扶贫工作队抓紧帮忙采取措施,解除了病害。

    “这要是前些年,眼瞅着平贝母烂在地里,心疼得没着没落的,现在有了技术保障,我这块地每年能‘生出’小两万块钱。”2018年底,白秀云顺利越过贫困线。

    满江红村不断延伸平贝母产业链条,增加扶贫项目。伊春市、铁力市两级财政帮村里建起了平贝母烘干加工厂和专业冷藏库,去年村里还为29类农副产品统一注册了商标。数据统计,铁力市平贝母母干品年商品量为600至700吨,占全国同类商品三分之一以上。

    所有项目产生的收益,都会纳入满江红村贫困户发展产业扶持基金,用于支持脱贫户进一步发展产业。在多种产业带动下,2019年,满江红村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5000多元增长到2.3万元,5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预计达2.5万元。

    兴旺产业 生态意识不能丢

    通过大量专家培训和村内科普,村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

    平贝母起收后都需要进行清洗加工。“过去,村民在呼兰河里,用大铁槽子‘手摇’式清洗,人力成本、环境成本都较高。”张宝介绍说,传统起收、清洗方式,每年会导致近两万多立方米黑土进入呼兰河,是对黑土地和呼兰河的“双重伤害”。从今年开始,满江红村采取三级沉淀法清洗平贝母,沉淀的黑土不再流失,直接还田,同时清洗效率还能提高10倍。

    现在村里2000多平方米的铁力市平贝母检测分析中心也即将建成。张宝说:“以后咱的产品,要向国际标准看齐!”

    满江红村是铁力市脱贫攻坚的缩影。

    近年来,铁力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任务目标,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和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利用区域内农业、北药、旅游、矿产等优势做大做强“四大产业”,全力以赴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胜利。

    3年来,铁力市经营类项目累计带动贫困户6949户次12450人次增收2572.4万元,户均累计增收1.11万元,人均累计增收0.62万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