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手机成了咨询热线 她是农民的技术“后台”
李正丽(右)与同事张丽在榕江大坝进行茄子病虫害田间调查
受访者供图

特有范儿

通讯员 张羽娇 本报记者 何星辉

    “以前种过辣椒,病虫害严重,有时全部坏在地里,太可惜了。这次听了李老师的讲解,心里豁然开朗了。”在贵州省毕节市,菜农郑愿上了培训班之后,对李正丽赞不绝口。

    李正丽是贵州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派出的一名科特派,她可是个“大红人”,很多蔬菜种植户遇到技术问题就会给她打电话,她的手机简直就是农民的热线电话。

    疫情阻挡不住她的脚步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就是一次考验。如何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成了李正丽最牵挂的事。

    榕江县车江大坝是贵州省为数不多的低热河谷坝区,为了让坝区早春蔬菜能够及时上市,李正丽并没有因为疫情原因采用远程指导,而是隔三岔五亲自前往坝区现场指导。

    从品种选择、播期确定,到移栽定植、病虫害防治、采摘贮运等各个环节,李正丽悉心指导。也正是在他的帮助下,大坝的种植品种,从单一的西瓜、甘蔗变成了辣椒、茄子、番茄、丝瓜、苦瓜、黄瓜、豇豆、菜豆……不仅解决了贵阳及周边市州早春季节果菜类蔬菜的缺乏,而且通过茬口的科学合理安排,实现了蔬菜的周年生产、平衡供应,丰富了市民的菜盘子。

    为了助力脱贫攻坚,让科研成果在车江大坝得到开花结实,李正丽指导榕江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向省科技厅申报重点成果转化项目。

    疫情期间,李正丽白天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蔬菜栽培技术培训和指导,晚上挑灯半夜撰写项目书,先后修改项目申报材料七次、视频答辩2次、现场答辩3次。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正丽带头撰写的榕江县错季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获得贵州省科技厅项目资助资金370万元。

    乡村能人的“后台”

    9月的一天清晨,从江县洛香镇佰伍村田间地头逐渐热闹起来,一群身穿蓝布衫、头戴花头巾的妇女们提着篮筐、蛇皮袋开始了一天的采摘工作。

    坝子中间那威武雄壮的牌坊下,一堆堆已经分级打包好的茄子等着大卡车来运走。“今年的茄瓜品质好、产量高,又是一个丰收年!”菜农石德成喜上眉梢。

    “我有10个大棚,占地大约3亩,我的合作社涉及贫困户20余户、村民60余人呢!”佰伍村村民石德成在自家的辣椒育苗大棚里,一边忙碌一边说。秋冬茬辣椒的第一台果正在采摘,石德成一家人忙不过来,还找了附近的村民来帮忙采摘。

    “我们雇的工人都是村里的人,平均一天45人,每人100元的劳务费。”秋冬栽的辣椒只收四台果,现在已经开始采摘的第一台果。石德成估算了一下:“一亩辣椒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大约能卖个七八千元。”

    石德成是佰伍村的能人。“俺是村里第一个种蔬菜的!”石德成回忆,今年年初,他种植的油菜,遇到严重病虫害,于是向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专家李正丽求助。李正丽不仅帮他解决了问题,还给他推荐了适合生产的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

    石德成听了李正丽的话,改种蔬菜。

    如今,石德成种植的蔬菜规模也不断扩大,还带动了村民发展蔬菜项目,他种植的蔬菜品种有黔白5号、黔豇豆1号和黔南瓜1号。“这些品种口感好,耐储存,长途运输一点都不成问题。”

    “我有后台!”不经意间,石德成冒出的这句话吓了大家一跳。“我有后台提供信息和技术,怕啥?”他紧接着的解释让大家扑哧一笑。他说的“后台”,原来就是李正丽。

    李正丽一直在为他保驾护航,石德成也跟着李正丽学到了不少技术。最初,村里交通不便,李正丽坐着摩托车来村里送技术。现在乡间道路变成了水泥路,李正丽开车来村里送技术,利用晚上农民的空闲时间开展技术培训,微信上也能随时解决问题。

    有“后台”的支持,石德成的视野更开阔了。但随着佰伍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小村”,石德成反而打算缩小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大棚早春育苗规模。他说:“大棚育苗订单销售,生长期短,不愁销路!”

    “服务群众,我很快乐,我们农业科技人员始终只有一颗初心,就是培育更多优质高产、适应性广的品种,让农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也是我的职责和使命。”谈到这么多年扑下身子、一心为民的动力时,李正丽朴实地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