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6日 星期五
广西浦北县: “五+”模式打造家门口的致富经
本报记者 刘 昊 通讯员 覃科棵
浦北红椎菌已成为当地特色扶贫产品郑广涛摄

    在家门口上班,同时又能照顾家庭,广西浦北县三合镇脱贫户梁丽珍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政府安排我在家门口就业,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还领到800元的岗位补贴,现在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很满意!”梁丽珍说。

    前些年,梁丽珍在广东打工,由于工作做做停停、收入不高,且又不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她心里一直感到不踏实。

    自从村里成立了三合镇旭日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后,她回到了家乡就业,在扶贫车间做计件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不仅是梁丽珍,在浦北县,在扶贫产业的带动下,通过就业实现增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很多。截至目前,浦北县共建成认定就业扶贫车间84个,吸纳就业人员782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718人。

    地处广西南部的浦北县,是“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香蕉之乡”“中国红椎菌之乡”。“十三五”期间,浦北县共有贫困村78个,2015年底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42户52314人(含2014年、2015年退出户),贫困发生率4.38%。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这些年,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浦北县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用汗水浇灌果实,用劳动创造未来,收获更多小康的幸福感。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浦北县644名在岗驻村的脱贫攻坚工作队员和14686名结对帮扶干部,结合实际创新建立“企业+车间”“乡贤+车间”“互联网+车间”“产业+车间”“田头+车间”等“五+”模式,打造扶贫车间。

    连绵起伏的五皇山脉中,浓密的红椎林荫下,星星点点像小红伞一样的红椎菌争相破土而出。“在原有红椎菌传统产业基础上,2020年龙门镇办理生产许可证的柑普茶企业共26家,提供务工岗位3000多个,农民年均增加务工收入15000元。”浦北县龙门镇党委书记陆建绍说。

    腰包鼓起来,自己的生活管起来,家园才能真正美起来。浦北县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通过机制创新、层组联动、文明实践三大功能载体,把社会治理的“千根线”变成基层治理“一张网”,让村民共建共享管自己。

    在浦北张黄镇,一个“把路言欢”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2019年,张黄镇普林村委筹建的硬底化道路项目,由于途经的早禾塘、塘底两村历史原因积怨已久,一直推进不了。经村委干部耐心调解,双方转而主动参与修路。当长约1.155公里的道路竣工,240名群众告别泥水路,两村村民从此冰释前嫌。

    幸福的生活哪里来?吃水不忘挖井人。

    2020年5月以来,一场“做明白人”的大讨论在浦北县脱贫户、驻村队员和干部群众中迅速展开。

    “我家于2019年脱贫了,我明白这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分不开,与帮扶干部的真心帮扶分不开!”现年75岁的浦北县乐民镇马朗村脱贫户覃德明感激地说。

    覃德明是马朗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家7口人,因学和缺劳动力致贫。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覃德明一家于2019年脱贫摘帽,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浦北县深入开展争当脱贫攻坚“明白人”活动,就是为了让人明白家底、明白政策、明白脱贫、明白感恩,从而感恩党和政府制定的扶贫政策,感恩各级干部及社会各界提供的帮扶,最后将感恩之心化为决胜脱贫攻坚的动力,全县先后引导培养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人”9883人。

    浦北县扶贫办主任周捷介绍,目前浦北县贫困人口从5.2万人降至2000多人,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村超5万元,7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政府像家长,领着群众奔小康;干部像保姆,跑前跑后忙帮扶;政策像阳光,贫困家庭暖洋洋……”在张黄镇阳春社区,文艺队队长陈雪梅高兴地唱起了顺口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