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3日 星期二
“菜”博士唐小付:帮贫困村民实现蔬菜自由
本报记者 刘 昊 通讯员 陈秀清
科技特派员唐小付(中)到马山县金钗镇岜独村指导指天椒生产 受访者供图

    扶贫先锋

    时下正值黑皮冬瓜上市季节,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永州镇和周鹿镇的田间地头,瓜农们将一个个大黑皮冬瓜装上大货车,准备销往全国各地。

    在马山县,不管是种指天椒、茄子,还是种南瓜、黑皮冬瓜,很多菜农们都知道有一个教大家种菜的唐博士——广西大学农学院教师、广西蔬菜产业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副团长唐小付。

    自2014年被选聘为广西贫困县科技特派员派驻马山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以来,他一有时间就往农村跑,到最需要他的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我喜欢往乡下跑,这可能就是一种农业情怀吧。”唐小付说。

    精准把脉,对症开良方

    这么多年来,唐小付一直以马山县为根据地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为何选择到马山县开展蔬菜产业科技扶贫?

    动力源于初心。10多年前,唐小付和广西大学农学院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到马山县古寨乡指导村民修建地头水柜,中午在村民家里吃饭时,看到桌上只有一锅玉米粥,连青菜都没有。聊天时,他才从村民那里了解到当地基本不种蔬菜,马山县销售的蔬菜90%都来自相邻的县区,菜价很贵,村民们舍不得买。“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也坚定了我到马山县开展蔬菜产业科技扶贫的决心。”唐小付说。

    要开展蔬菜产业科技扶贫,就必须先要了解马山县的农业现状。

    经过走访、调研,唐小付发现马山县现有耕地面积3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74亩,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农业基础较为薄弱,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甘蔗、木薯等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作物为主,蔬菜种植主要以房前屋后零星种植、满足自家需要为目的,基本不上市销售。

    “缺水是发展蔬菜种植中的限制性因素,同时农民缺乏蔬菜种植技术也直接制约了马山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经过脚踏实地的调研,唐小付找到了马山县发展蔬菜产业的症结。

    经过精准把脉,唐小付对症下药开良方。

    围绕推进马山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以科技项目为支撑,唐小付在广西山区降雨集贮及农作物的灌溉技术研究项目经费的支持下陆续开展了石山地区蔬菜高效栽培模式研究、石山地区适栽蔬菜新品种的引进与筛选、玉米套种蔬菜技术的研究等,为马山县蔬菜产业科技扶贫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些年,为了更好地研究马山县蔬菜种植,唐小付经常与当地农户同吃住,把田间地头当成了自己的另外一个家。

    下乡时候,有时实在太忙,中午唐小付就在农户家里喝玉米粥,或者在路边吃碗粉解决。为节省时间,打着两轮摩托车进村成了常态。

    抓住时机,为农户创造效益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唐小付善于抓住时机为农户们创造效益。

    一次,唐小付结识了一位想投资种植蔬菜的客商黎建,他立即带着黎建到马山县多个乡镇调研,黎建最终选择在大明山脚下的古零镇乐平村租下了556亩水田及旱地种植指天椒,在唐小付的技术指导下,当年种植的指天椒获得了大丰收,亩产超过1250公斤,亩产值达到10000元,亩纯收入超过6800元。

    “见到指天椒的种植效益那么高,周边村屯的农户纷纷开始种植指天椒,最终指天椒种植遍布马山县的所有乡镇。”唐小付说。

    至2020年年初,马山县的指天椒年种植面积从原来的1500亩增加到12000亩,指天椒种植户人均增收2800元。

    由于自己不会开车,唐小付下乡开展科技服务经常打摩的。2018年7月的一天,唐小付到马山县里当乡龙琴村开展服务。和往常一样,他辗转坐车从南宁到了里当乡,然后在里当乡的街上租坐了一辆小三轮前往龙琴村。当时路上突降暴雨,为了能尽早到达龙琴村,唐小付嘱咐三轮车师傅继续赶路。在距离龙琴村约2公里的山路上,一块大石头突然从山上滚落下来,庆幸的是三轮车师傅反应灵敏,及时刹车,才逃过一劫。

    这件事过后,唐小付仍然对科技下乡“情有独钟”。这些年来,在南宁市科技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唐小付先后在马山县里当乡、永州镇、周鹿镇、乔利镇、等乡镇的贫困村建立辣椒、黑皮冬瓜、南瓜、韭菜花等蔬菜产业扶贫基地8个,引进筛选出适合马山县种植的蔬菜新品种25个,推广蔬菜栽培新技术5项,开展蔬菜栽培技术培训25期,培训贫困户1800多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8万亩,受益的贫困户5000多人,贫困户通过种植蔬菜年人均增收3000元。

    目前,马山县蔬菜自给率已由10年前的不足10%发展到现在基本能自给自足,部分蔬菜品种如指天椒、黑皮冬瓜、茄子还远销全国。

    “在农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怀揣着这样的农业情怀,唐小付不断践行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