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10.24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工匠精神是永远的追求”
乘客在香港昂坪360缆车上可远眺港珠澳大桥 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摄

    时至今日,每想起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那一刻,李超仍忍不住热泪盈眶。

    李超是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航研究院)的正高级工程师,也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沉管预制厂试验室副主任。作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混凝土耐久性的保障者,他和团队扎根牛头岛7年,挑战世界级难题,开出了“不开裂混凝土超级配方”。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海底隧道所用的沉管,是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海底隧道共由33节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对接而成,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的重量,是世界上最重的沉管。

    “如何保障身处海平面46米深处的沉管隧道的耐久性?”李超深知,这是一个压在沉管试验室团队肩上的世界级难题。

    混凝土的配合比不仅仅是通过计算得出来的,更是靠一次次试验打出来的。

    为了拿到最佳试验数据,李超和团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艰难的试验。他们利用四航研究院自1986年就开始投入运营的湛江暴露试验站积累了30余年、上万组的混凝土耐久性数据,并在耗时近一年、用坏了5个搅拌机进行了海量试验后,终于优选出了适用于不同构件的、综合性能最优的基础配方。

    优选出的配合比到底行不行,还必须通过小尺寸模型试验和足尺模型试验去检验。“团队开展了6次小尺寸模型试验,每次都是从早7点到晚7点。”李超说,足尺模型试验耗资千万,第一次足尺模型试验用了52个小时才完成,过程中发现混凝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沉管施工将不能如期进行。

    此后,团队针对泌水、流动性、初凝时间、重塑时间等性能进行配合比优化试验,一锅料不行,就再来一锅,2个月时间用掉了30吨材料。

    李超和他的团队一直秉持着“每一个节段都是第一个节段”的工匠精神,也因此共同创造出“不开裂混凝土超级配方”的奇迹。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是沉管试验室团队永远的追求。”李超说。(记者矫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