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架起联通世界的科技创新“栈桥”
——记外国专家眼里的科技青岛
上图 德国专家狄沛接受采访。
右图 青岛晨曦景色。

本报记者 李钊摄

科技创新世界潮

本报记者 李 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青岛山水皆有,确是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青岛正在用自己的政策优势与科技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来青创业。以青岛大学为例,该校国际处处长刘琪介绍,2019年底在青大工作的外籍专家就达110人。

    他们与中国科研工作者一道,在中国实现科技改变生活的梦想,用科技创造价值,架起中国与世界之间友好合作的“栈桥”。

    来中国实现核心材料技术产业化

    依山傍海的青岛大学浮山校区风景如画,唐建国教授在此领衔的杂化材料研究院在国内独此一家,吸引了来自美国、瑞典、乌克兰的16位外国院士、专家入驻。

    目前身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国家科学院的斯特里扎克院士,是碳氢化合物加氢和脱氢过程催化剂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他拥有催化分解碳前驱体与独特金属纳米粒子合成高品质碳纳米管(CNT)的专用核心技术,获得的碳纳米管具有可控的10—50纳米外径,长径比高达100—1000倍,是一种优异的线性纳米材料,抗拉强度是钢的100倍, 密度却只有钢的1/6,弹性模量与金刚石相当,是我国国家战略领域急需的关键材料。

    在视频采访中,斯特里扎克院士热情洋溢地赞美了青岛的美丽和青岛大学的专业大气,他说自己迫切希望返回青岛大学,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据了解,青岛市科技、外专部门和学校也在积极联络从莫斯科转机事宜,促成他的归来。

    继斯特里扎克院士之后,青岛大学又先后成功引进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两位院士,在凝炼碳纳米管方向组建起了外国专家7人团队,建起两家院士工作站,并筹建国家级高分子杂化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乌克兰离岸中心。

    在中国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研究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青岛最远的一个辖区莱西市。在这里,担任玉米研发总监的泰国专家他维萨博士毕业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师从世界甜玉米大师詹姆斯·布鲁贝克,曾先后在美国先锋与瑞士先正达担任研发要职。

    他维萨博士是世界上培育出青笋玉米杂交种的第一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热缘甜玉米商业化育种的专家。他育成的“ATS-2”开启了泰国甜玉米产业,育成的“先甜5号”是中国引进的第一个高端热带甜玉米品种,累计推广超过500万亩,改变了我国甜玉米长期以来小穗低产的问题。2017年育成的“金百甜10”与“金百甜15”,实现了品质、抗逆与产量的完美结合,将我国甜玉米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累计推广200万亩,实现农民增收36亿元。

    他的学生张俊说,在山东工作期间,他维萨博士在中国合作伙伴的协助下,为金妈妈创制自有产权的骨干系种质资源500余份,搭建了企业甜玉米育种研发体系、完成了甜玉米选育评价标准,对我国甜玉米产业研发体系的构建与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改变了我国高端甜玉米市场一直被外资企业占领的窘境。

    这位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人至今保持着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的习惯。他笑着说:“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为人类提供有意义的产品。而且我时间也不多了,能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中国地域广袤,纵跨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多个区域,具有得天独厚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研究的条件。而且中国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大多甘于清贫、坚守田间,都是有理想、有情怀的科学家。希望我们的合作,能为农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全人类提供更多绿色健康的农产品!”

    帮中国向世界讲好科创故事

    德国人狄沛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德生态园里,用标准流利的汉语,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中德生态园的来龙去脉、发展现状和自己的中国故事。

    狄沛深情地说,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后,就深深爱上了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为了向世界报道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他在2006年来到北京,担任德文杂志《中国之窗》的驻华记者。

    2018年,在青岛中德生态园的邀请下,他又来到美丽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办起了中德生态园德文网站和《致远》德文季刊,在中德两国同步印刷发行,在海内外德语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他感慨:“1984年的中国,北京冬天市面上除了大白菜,什么都没有,而今天在任何季节来到中国的任何城市,你都可以在超市里找到自己期待的商品,这就是中国的速度、世界的奇迹。中国用4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100年的发展道路,其中的经验和理论值得认真总结。”

    青岛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工商业积淀的海滨名城,正在着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和国际会展之都。一座青岛城,半部工业史。在山海之滨,面对碧水蓝天,无尽的远方,无数的可能,无穷的希望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