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山东阳信:“牛县”崛起,关键抓住了科技“牛鼻子”
本报记者 王延斌

    听音乐、做按摩、睡软床、喝温水、吃酒糟……在山东省阳信县,这是一头牛的待遇。

    阳信县华阳现代化养殖场负责人杨晓瑞说,要让牛儿们过得逍遥自在,在科学上有讲究,“听音乐,可以放松牛的神经,减少应激反应,有利于其生长。黄色毛刷是牛的按摩器,牛去蹭它,它就自动运转按摩,梳理毛发,去除牛体表面寄生虫,毛刷还可以帮助牛的脂肪渗透到肌肉里,提高牛的品质……”

    科学养牛,源于养殖大户们的一笔账——每头牛的价值如果都能达到A5级别的话,其收入能到18万以上。这意味着一头牛的纯利润比普通牛高好几倍。

    地处山东北部的阳信县怀揣中国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县、中国优质麦生产基地县、中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等诸多名片。很多人不知道,这里人口不到50万,却拥有着27万余头肉牛存栏量,畜牧业总产值达550亿元,这些成绩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农业标准化肉牛示范县。

    阳信养牛,富了百姓,强了企业。

    64岁的冯光岐曾经是大营村“出了名”的贫困户。

    2017年以前,老冯靠种地为生,年收入仅5000元。雪上加霜的是,他儿子还身患重病。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老冯开始养牛。一年出栏50多头,卖给企业,老冯年收入最多能拿到3万元。

    对贫困户来说,养牛,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

    在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每一头牛都有自己的身份证。科技日报记者拿起手机,扫描包装袋上的条形码,每一头牛的喂养饲料、防疫打针、屠宰加工、检测、超市上架等情况,甚至其母系、父系、养殖户的资料都有详细记录。

    对亿利源的当家人杨振刚来说,建成上述山东首家物联网肉牛追溯系统远不是他的目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改造传统肉牛业才是他的追求。

    如何让27万余头肉牛吃饱,口粮问题考验着阳信人的智慧。在刘庙村,5000多亩粮改饲试点提供了关键答案。在北京肉牛销售行业练就了一身本领之后,冯玉在回到家乡,担任起大营村党支部书记。眼下,由他担任负责人的借箭牛业有限公司成为试点企业之一。首批种植的5000亩订单全株青贮玉米,通过从“粮食—经济作物”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让企业收益颇丰。

    冯玉在说:“过去,一头牛一天需要5公斤玉米面和10公斤黄贮,成本约10.5元。现在只要15公斤青贮玉米和部分营养物,成本仅7.5元。”

    如今,在这个山东北部最大的回族聚居县,拥有多个肉牛养殖专业化乡镇、36个养牛专业村、236个农民养牛专业合作社,培育了136家肉牛屠宰加工及上下游企业。

    阳信人富了,他们还惦记着远方的兄弟。

    对内蒙古科右中旗来说,今年的5月1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该旗首个肉牛交易市场——鸿安现代肉牛交易中心开市,开市当天肉牛入场量达7306头,当日交易1716头,交易额过2000万元。该中心是阳信企业投资建设的,是阳信县与科右中旗异地扶贫协作的一大成果。

    阳信与科右中旗相距1200公里,一个成果连接起彼此,实现了双赢。

    亿利源副总经理刘民泽告诉记者:“我们对当地肉牛产业进行精准扶贫,改变当地传统的养殖模式。具体而言,我们提供技术,包括繁育技术、养殖技术,我们回收小牛,他们每头牛一年能收入7000块钱左右,比养殖母牛要提升很多效益。”

    牵着“牛鼻子”奔小康,精明能干的阳信人还将循环经济延伸到产业各个层面:利用秸秆“过腹还田”形成的有机肥发展有机农业,将秸秆废料做成食用菌基料,发展菌菇产业;粪肥废料再回收,进行生物质能发电、产生沼气,为整个产业提供能源,从而形成了“饲草种植—犊牛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配送—餐饮—皮革深加工及牛血、牛骨、牛皮、生物制药、科技研发、牛文化”于一体的绿色全产业链条,“牛产业”为阳信富民强县提供了强大动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