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产业融合“1+1+1>3” 做强“数字+制造”双引擎
——杭州高新区30年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洪恒飞 辛晶晶 本报记者 江 耘

    “将重点发展新型传感器器件等,在5G、北斗、工业互联网等网络通信领域形成一批高端产品……”不久前,国务院发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杭州高新区(滨江)加入其中,明确要围绕数字经济与新制造业“双引擎”发展战略,加快布局构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产业链条。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展现“硬核”复苏力量的同时,因冲击导致的产业链与供应链瓶颈,也令杭州高新区越发重视对核心制造的掌控力,优化软硬件协同布局。

    “我们一直引导和布局三个‘硬’。在当前形势下,尤其要增强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创新链的协同性。”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工委书记王敏表示,制造业要作为当地稳企业、稳增长、稳产业的关键抓手。

    留住“硬货” 引导企业向制造端发力

    疫情期间,通过充分运用机器人控制、冲焊组装一体化等新制造工艺,正泰集团得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20多年来,公司海外本土化布局尤重制造环节,疫情期间20多个境外实体子公司,普遍保持两位数的业绩增长。”正泰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11月,杭州高新区推进“新制造业计划”,旨在将数字经济融合新制造,迸发产业动能。针对智造供给、集成电路、5G等产业出台了专项政策,同时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合计规划不少于6000亩产业用地为制造企业预留空间。

    “先后培育和壮大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等世界级领军企业,辐射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点到面发展,成为带动杭州乃至浙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杭州高新区(滨江)发改局副局长朱小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去年8月,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挂牌,半年内签约7个新制造业项目,总投资超400亿元。以富芯半导体项目为例,拟建12英寸、加工精度65—90nm的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预计产能可达5万片/月。

    “建设特别合作区,可以充分发挥高新区产业优势,得以在更宽阔的空间复制发展模式,补齐制造端短板。我们希望把数字经济产业链上的生产制造基地留在浙江,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朱小琴说。

    转向“硬件” 延伸软件产业链

    30年来,从发展技工贸一条街,到启动高新软件园,再到争取成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落地,杭州高新区以软件产业发展为动力,构建了数字经济各领域产业发展的格局。

    现如今,杭州高新区(滨江)已集聚集成电路企业335家,其中软件设计、销售类企业占相当数量,如何促使企业从单一的设计逐步向制造、测试和装备产业延伸?

    杭州高新区(滨江)经信局局长张炬刚认为,鼓励数字企业软硬件一体化发展,应全力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资源要素,营造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生态,“关键在引导企业之间形成‘内循环’,在某一领域组合研发,高新区正积极引进新一批创新平台。”

    今年4月,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正式落户高新区(滨江),将发挥产学研优势,构建鲲鹏生态。

    “我们积极鼓励新华三、东方通信等本土企业融入华为生态,联合制备高端产品,形成可供复制的合作模式,以期带动整个浙江软硬件产业的发展,助力浙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张炬刚表示。

    瞄准“硬需” 数字医疗崭露头角

    1988年,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甲肝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后,很快在杭州高新区落地产业化。到1999年,该疫苗已惠及全国4600多万人。除软件产业、通信制造业外,杭州高新区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因同样与生俱来。

    作为“5050计划”引进的首批顶尖人才之一,德同生物董事长华绍炳10年来就HPV检测等领域推动医疗检测技术与数字经济融合。

    此外,扎根杭州高新区(滨江)十余年、专注创新生命科技产业投资、孵化及运营的德诺医疗,在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精准介入诊疗领域深度布局,已成功孵化德晋医疗、启明医疗等一批掌握核心诊疗技术的企业。

    截至今年9月,当地已经集聚生命健康产业相关重点企业近500家,近两年营业收入保持在250亿元左右,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诊断试剂等领域。

    9月,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布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及产业新政,明确要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智慧健康、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三大领域。

    据介绍,杭州高新区(滨江)通过出台生命大健康产业规划,谋划“智慧医健小镇”整体建设方案,力争到2025年,高新区(滨江)生命健康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