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7日 星期一
人生贵俭不贵奢
王 烁

    春秋末期,晏婴相齐国,身居高位的他每餐“食不重肉”,只有一碗糙米饭,齐景公使者到访,则“分食食之”;明万历年间,袁黄厉行节俭,与缙绅相会时“每会荤素五品,不许宰牲”……

    一个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对粮食总有些不一样的情感。古代生产力尚不发达,靠天吃饭的自耕农经济使粮食更像是天赐之物,人们自然也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福分。若是能把传统美德做成一幅地图,那勤俭节约怕是分布最广的一种。

    时至今日,春种一粒粟,秋收又岂止万颗子。科技进步把“饱餐一顿”从渴望变成了家常,舌尖上的浪费也随之而来,甚至变得触目惊心。据报道,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多达800万吨,足够两亿人口吃一年;而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人们对食物的敬意正在慢慢消失——浪费食物从饱受诟病的习气变得习以为常,甚至在特定场合下成了身份与地位的代名词。在这个物质丰裕的年代里,哪怕关于节俭的名言警句烂熟于心,节俭也只是书面上的节俭,浪费依旧是舌尖上的浪费。

    粮食安全历来是国之大事。当社会浇风日渐,便有年仅23岁的贾谊上书汉文帝论积贮之重要性。时隔千年,贾谊的主张仍有现实意义。平心而论,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物质丰裕虽然不可或缺,却不是唯一追求。用浪费展示物质丰裕的同时,也在暴露着灵魂的贫瘠。倘若浪费习气从舌尖蔓延开来,那么它今天可能是一粒米,明天可能是一张纸,后天可能就变成了数吨水、数度电,直至那些对我们生存而言仍然十分珍贵的资源。

    文明进步是一场与贫瘠抗争的旅程,正是对“不丰裕”有着刻在根骨里的警醒,人类才得以战胜一道道艰难险阻延续至今。因而节俭不仅是生活习惯,更是危机意识,是未雨绸缪,是生于忧患,所以才有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

    人生贵俭不贵奢。盛世无饥馁是我们的幸运,选择欲不必穷乎物的生活则是我们的境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