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9日 星期三
欲借先天优势迅速补齐短板 日本瞄准电子战领域“下猛药”
赵艳斌 梁优子
日本的电子干扰车图片来源:日本防卫省网站

军评天下

    近日据日本媒体报道,为强化电子战体制,日本防卫省决定新编陆上自卫队专门的电子战部队,并计划明年春在熊本县健军驻地完成组建。同时,干扰敌方电磁信号并削弱其功能的“防区外电子战机”和相关地面装置的研发工作也将得到推进。组建专门部队、推进新装备研发建设……日本的这些行动无一不在向外界传达这一信号:日本大力强化电子战能力,谋求该领域的作战优势。

    其实,早在2018年12月,日本就在其新《防卫计划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利用电磁波加强对敌方部队的干扰能力,指出为了在战时切断敌方通信网络,要具备“干扰对方对网络空间使用的能力”。此外,日本自卫队还新设了与陆上、海上、航空自卫队平级的“天网电司令部”,指挥电子战部队就是该司令部的一项职责。

    日本加强电子战能力,有着深刻的考量。一方面,基于危机意识,日本想要尽快弥补自身电子战攻击能力的“短板”。电子通信作为现代战场制胜的关键因素,如果利用强电磁波切断对方通信网络,就有可能使对方丧失攻击能力。而与美国等一些军事强国相比,日本在电子战领域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一些电子战装备的性能处于劣势,筹划和组织电子攻击的能力还存在欠缺。另一方面,基于成本预算,日本想要以低成本方式拥有威慑力。此前,日本计划在未来岛屿防御作战中,用远程导弹等武器攻击敌方导弹和设施。该方案被称为“一揽子打击手段”,主要是以卫星锁定目标并迫使敌方雷达“失灵”,在已经夺取作战区域制空权的基础上使用战斗机实施轰炸,但由于费效比过高,该方案目前已被放弃。而电子作战作为投入较少、效果明显的新兴作战领域,符合日本“精打细算”的国防投入原则。

    近几年来,日本自卫队不断强调增强电子战能力,致力于提高电子战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并通过频繁的军事演习,探索作战人员与装备相适应的电子战战术系统。那么未来日本自卫队在电子战方面是否会有所建树呢?

    综合多方面情况推测,日本未来的电子战水平很可能将会迅速提升,并且其未来的电子战攻防实力不容小觑。

    首先,日本自卫队有着较好的电子战基础。日本海上自卫队不仅有专门的电子情报侦察飞机,而且所属的水面舰艇普遍装备了干扰物发射装置、电子支援和电子对抗设备,潜艇都装备有雷达预警系统,不仅具有很强的协同反潜、防空、反舰等“硬摧毁力”,而且还有较强的协同电子战“软摧毁力”。日本航空自卫队列装的预警机、侦察机及各型战斗机都装有先进的电子战设备,其侦察频率宽,信号分析、处理能力强,自动化程度高,并能够与其他系统构成综合电子战体系。其机载电子战装备种类齐全,包括雷达侦察告警设备、电子干扰设备、光电干扰设备、电子战支援系统和综合电子战系统等。为了具备体系对抗能力,据悉,目前日本自卫队还装备了“尖端网络电子战系统”。另外,日本正在研制新型电子对抗飞机和陆基电子战装备,分别用于远距离干扰敌方电波和阻碍敌方战机行动。日本在2020财政年度预算中分别拨款150亿日元(约合1.4亿美元)和38亿日元(3600万美元)用于这两个项目。

    其次,日本自卫队狠抓人才培养和日常训练。对于组建的电子战专门部队,其自卫队员要接受关于电磁波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各国在电子战中的具体应对、与传统电子战相比在更大频段范围内进行的“电磁波战”的专业知识,最后还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在电子战专门部门任职。而且,日本自卫队把电子战作为日常战备训练、演习和战术技术比赛的重要内容,并十分重视电子战的基础训练和综合演练,每次作战演习和每年美日联合军演中均突出电子战科目。日本自卫队还建立了专业化电子战训练基地、电子战评价系统、电子战训练模拟系统,并根据任务需要派遣专人赴美学习最新电子战技术。

    第三,美国对日本的支持。据日媒介绍,日本的电子战部队将兼具“攻防”能力,即既可以在前线防御自卫队本身的通信网络被敌方干扰,又能够干扰敌方的雷达和导弹制导信号。过去,美国不想让日本自卫队拥有进攻能力,所以日本专用的电子战平台主要倾向于电子侦察,但是近年来,美国正逐步放松对日本主动攻击战力的限制,特别是日本目前已拥有较为成熟的自研电子战大型平台技术,为日本发展大型进攻性电子战飞机“铺平道路”。日本可在其国产的C-2运输机、P-1反潜巡逻机等平台基础上,研制出先进的进攻性电子战飞机,甚至还可以将目前手中拥有的部分美制P-8A反潜巡逻机改装为EP-8A电子战飞机。此外,日本很可能会购买美制EA-18G“咆哮者”这类专职电子战飞机,它装备有AN/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电子对抗系统、通信对抗系统、干扰对消系统等世界一流的电子战设备,尤其是电子对抗系统和干扰对消系统,二者相互配合便能初步达成日本梦寐以求的“干扰敌方雷达系统、确保己方通讯畅通”功能。

    (作者单位:赵艳斌,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梁优子,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管系军事理论教研室)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