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4日 星期五
当经典遇上弹幕

玉渊杂谭

胡一峰

    近日,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即1986年版《西游记》、1987年版《红楼梦》、1994年版《三国演义》和1998年版《水浒传》以弹幕版的形式在网上亮相,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一波观剧热潮。四大名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不但已成为当代中国的视频经典,而且是留驻于几代人心中的美好回忆。弹幕版的问世,既是经典魅力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延续,更体现出视频欣赏从大屏时代向小屏时代转化中的审美新变。

    四大名著电视剧的观众究竟有多少,或许已经无法准确统计了。但很多人都不会忘记,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大屏时代,一家人在客厅里,面对电视机,或为美猴王的机敏果敢而开怀,或为刘关张三兄弟的忠肝义胆所感动,或为宝黛的爱情悲剧而伤心;有的地方,更是左邻右舍一起坐在院子里大树下,头上是漫天星光,耳边是电视里“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的豪迈歌声,这不但是一种生活记忆,而且积淀成了一种审美偏好。这正是弹幕版受欢迎最重要的基础。

    当时间进入小屏时代,人们习惯于在电脑上、手机上独自欣赏视频,然而,艺术天然地带有社交属性,欣赏者总是乐于分享自己的观剧体验。尤其是优秀的文艺作品,更会让人看后产生不吐不快之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弹幕与经典作品的结合,让人们的欣赏心得和感受得以即时、迅速的表达,并展开互动和交流,进一步凸显了经典文艺作品作为趣缘纽带的作用。

    从技术形态看,弹幕与视频的结合始于2006年;但弹幕精神源远流长。回顾文艺发展史可以发现,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对文艺作品进行评点,是我国文艺传统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大师大都采取评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就四大名著而言,不但各自都有点评本,而且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脂砚斋对《红楼梦》的点评等,已经成为与被评点的作品同样经典的批评文本。正所谓“经典也要有人懂”,正是这些精彩的点评构成了以经典为中心的跨时空文化交流,让经典在反复欣赏和不断阐释中变得更加丰润,也促成了其广为传播和有序传承。和当年书页上的眉批、旁注一样,今天的弹幕也符合视听时代经典作品的载体特征,它所筛选出的“名场面”、发掘出的“梗”、提示的“高能”,都赋予了经典新的活力,拓宽了多角度的文艺欣赏空间。很难断言,今天那些看似杂乱、随意的弹幕中就一定不会诞生出如金圣叹这样的大师和妙语佳句。所以,对弹幕与经典的结合,我们不妨采取鼓励的态度。

    不过,大量无意义的弹幕确实对欣赏造成了损害。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正当剧情进入紧要关头,大片各种颜色的文字却子弹般快速掠过屏幕,完全遮蔽了画面本身,不但干扰和打断了欣赏过程,而且妨碍人们认真观看演员的表情和神态,而这些细微之处的考究和独到,恰是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还有些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过度热衷于“玩弹幕”,注意力偏离剧情本身,致力于“抢占场面”“修改剧情”,给角色“接下茬”,甚至以恶意点评哗众取宠,对经典作品的艺术追求和思想内涵却视而不见。这种做法违背弹幕的初衷,不值得提倡。发挥好弹幕促进文艺欣赏和交流的功能,最根本的当然要靠观众审美能力的普遍提高,但同时也有赖于视频网站的技术改进,科学合理地屏蔽恶意弹幕,开发欣赏者有选择地“观看”弹幕的功能,让弹幕真正变成给经典赋能的利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