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2日 星期三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宁海小康这样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杨 仑 江 耘 李 禾

    宽敞明亮的文化礼堂可供村民健身、跳舞、写字、读书;复古风的文化街区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地标;村民年年有分红,就连刚出生的小宝宝都是“万元户”……这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下桥村村民们令人艳羡的生活。

    然而在建设伊始,绝大多数村民代表却对这样的生活投下了反对票。原因何在?村民们对村干部不信任。

    破解这道难题,必须从基层治理入手。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关系到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早在“十二五”期间,基础较好的浙江省就已基本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基层治理就是重头戏之一。

    以宁海县为例,该县首创的“小微权力清单36条”,将涉及集体管理事务的19个事项和17项便民服务举措,通过晒出“新家底”和明确“分内事”,让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取得了实效,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宁海实践。

    年年分钱,村民为啥不愿意?

    下桥村又称谢豹桥,是宁海县一个典型的城中村。7月中旬,外面是火热的天气,谢豹桥文化礼堂内,村民的业余生活也如火如荼。在杭州读完大学、回乡创业的王亮喜欢在书店里看看书,年近八旬的村民金思富更愿意去京剧排练室里练练嗓子。

    当然,这并不是礼堂最热闹的时候。“最热闹还得是今年1月份。”陈冬娥笑着说,“给大伙分红发钱嘛,哪个不积极。”

    在一段视频里,记者见到了最红火的下桥村:人声鼎沸,长条桌案一字排开,工作人员忙着登记造册,把一张张万元支票发到每一位村民手上。

    钱从哪来?村集体经济赚的。准确地说,是下桥村菜市场整体出租获得的收益。这份收益让下桥村集体收入从零直接提升到500多万元。根据农村户口,钱刚好够208户、500多名村民分红。有了分红,加上村民们出租门面的生意,一年收入起码也在8万元以上。

    可是建起这座菜市场时,曾经被村民代表大会连续驳回12次。

   “我当时就反对,为什么呢,当时听陈书记讲话,好像有骗人的感觉。”金思富说。“投资就是为了拿回扣”“听说村干部能拿300多万元”……比这难听的话,下桥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陈冬娥都听过。

    过去,村级权力缺乏监督。特别在工程领域,老百姓对项目具体操作过程不知情,就容易引起不信任,出现干部干得越多群众意见越多的现象,本质上是由于权力不公开、不透明导致的。

    近年来,浙江省宁海县探索推广了《宁海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三十六条》(以下简称36条)。这份清单涵盖了工程等公共权力事项、宅基地审批、困难补助申请等便民服务事项,实现了村干部小微权力内容全覆盖。真正把权力放到了老百姓眼皮底下运行,让百姓明白,还干部清白。

    36条为美丽乡村保驾护航

    以前的下桥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形象,更是宁海“脏乱差”的代表。马路市场遍地、污水横流、乱堆乱晒等问题不一而足。

    要改造,得花钱。“以前提起花钱就头痛。”村干部孙建萍说。翻开36条,第一条就是村级重大事项五议决策法。通过讨论、公示,再上报街道进行设计、预算,再到提交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标……

    直至工程结束,所有的流程实现了公开、透明,所有的权力都被约束、监督,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在阳光下操作。于是,柏油路面铺好了,仿古门窗、檐口建起来了,环境更美更靓,村容村貌也迎来了大变样。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益强烈。2019年,村班子经过多次开会讨论,下决心要将年租金100多万元的办公楼整体回收。而这个计划,看上去也是个“赔钱生意”。

    陈冬娥介绍,这幢楼原来是家宾馆,把楼收回来后,租金没了不说,还要搭进装修、设施、管理、水电费用。通过五议决策法,礼堂引进了新华书店、城市书房、乡愁记忆馆等,经常开展文艺表演、纳凉晚会等文化活动,为美好生活赋能添彩,让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资源。

    如今,下桥村从一个编草鞋为生的穷村,变成收入节节攀升、村容村貌整洁的美丽乡村。“我们真是尝到了36条的甜头!”村里的党员李智慧感慨地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