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5日 星期三
在这里体验“教科书式”扶贫场景
本报记者 刘志伟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怎么扶?新技术怎么教?帮扶对象怎么选?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湖北通山县闯王镇刘家岭村,目睹了咸宁市科技局驻村工作队“教科书式”的扶贫场景。

    “走,到刘家荒地插薯去,无公害脱毒红薯开始插苗了。”自今年初夏通山县闯王镇刘家岭村无公害脱毒红薯基地动工以来,聚集了不少人气,一到插薯时间,四邻八方的群众都赶着过来学知识、学技术、学本领。

    新品种带来新希望

    红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第一位保健食品,当地农民的传统粮食作物,一些农户可以不种谷、不种菜,但一定种红薯。“包坨”是迎接贵客、逢年过节、迎亲嫁娶时的精细菜,有数百年历史,其制作主要原料为红薯粉。

    脱毒红薯是一项高新农业增产新技术成果,是生物技术、病毒学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比普通红薯好管理(病害少)、产量高(两倍以上)、品质好(口感好)、商品率高,其推广应用是迅速提高产量,改进品质的有效方法。

    “连年种植红薯,但产量、商品率和经济效益低,群众热切渴望好的品种和技术,提升经济效益。”村委会副主任刘遵曙介绍,“我们村位于幕阜山脉中段的九宫山北麓,昼夜温差大,有大片荒地适宜种植红薯。咸宁市科技局驻村工作队带领我们到嘉鱼县官桥镇考察学习优质红薯种植技术,引进脱毒红薯组建村级合作社,新建无公害脱毒红薯示范基地150亩,带动贫困户及其他群众种植红薯450亩。”

    田间课堂“解疑惑”

    栽插红薯期间,天刚亮,驻村工作队这些“编外农民”就到村合作社红薯基地,边栽插红薯,边传授种植技术,解答群众疑惑。

    “浅栽结个金元宝,深栽到头一堆草。”胸戴党徽、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光着脚的驻村工作队干部向村民们讲解道。

    “大家看,这棵可以直插,可以斜插,也可以平栽,插法不同,产量不一样,斜插靠近地面的节上结薯比较大,而下部节上结薯小,甚至不结薯,斜插比直插的产量要高,平栽各节大都能生根结薯……”

    “直栽,难怪结的红薯有大有小,产量与栽植的方法有关。”

    “红薯苗没有根系,每年栽前先挖坑,然后像栽辣椒、茄子苗一样压实,藤蔓长得很好,薯块少又小。工作队讲得真好、太及时了,种出好红薯也得讲科学,今后我家的红薯苗按村合作社方法栽插。”八组贫困户曹玉清说。

    顾家挣钱两不误

    村合作社是由村党支部领办,与村委会为同一套班子,发挥村集体力量把村民组织起来,走“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路子。

    69岁的低保贫困户舒早红,全家有五口人,每天既要带孙子,又要照看患精神病的儿媳,但栽插红薯不落一天。种植红薯的劳动强度不大,适合妇女、老人参与,既实现村集体增收,又让村民创收。驻村工作队推动村党支部采取贫困户在无公害脱毒红薯示范基地就业的方式,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以帮助他们实现增收致富。

    “我和老伴已过古稀之年,外出打工没人用,生态护林员等公益岗位也有年龄限制,在村合作社红薯基地做工,活儿不重、离家近,一天能挣100块钱呢!我自己再种点红薯,咱也能致富。” 74岁的贫困户舒春兰栽插红薯苗动作麻利,脸上还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村合作社示范性使用良种良法,对于年老体弱贫困群众来说,既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经济收入,顾家、挣钱两不误,又能学到种植技术,大大提高自家的红薯产量,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是我们对扶贫工作的最好总结。”村党支部书记舒上武笑着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