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科学地认识科学
—— 读《现代科学史》
林 颐
作者:彼得·J·鲍勒/伊万·R·莫鲁斯译者:朱玉/曹月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字里行间

    《现代科学史》是一部厚重又轻松的类教科书作品。两位英国科学史家彼得·J·鲍勒和伊万·R·莫鲁斯有着丰富的大学教授经验,以通俗讲解的方式、配合绘画、实验示意图、手稿、照片等珍贵图片,意欲向读者介绍这场非凡的历程以及相关的科学观念是如何变化的。

    作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关注科学发展历程的片段,包括化学、物理、地质、生物、遗传等各个领域的分别讲述,另一部分则就不同主题进行探讨,包括科学组织、生物学与意识形态、科学与宗教、与医学、与战争、与性别等主题,两部分有所交叉,相互映鉴。

    对于科学家在干什么,以及科学是如何进步的,该书向我们提供了一些解释以及质疑,我们将对“科学到底是什么”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科学的萌芽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哲人们就在探索世界。不过,科学拥有确切的价值标准和研究目的,对公众产生深刻影响,得到社会承认,迄今却不到五百年的时间。

    科学发展到此,并非一蹴而就。我们需要认识发生在16、17世纪的天文学和自然哲学上的革命,这场革命挑战的是在古希腊和欧洲中世纪就确立了的、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相当合理的、基于地球中心说的天文学和自然哲学。这场革命的重要性在于,它与社会背景和社会塑形紧密关联。对自然界,或者说对所有的自然学科进行宏大的系统解释,必须挑战社会习俗及固定的陈旧的思想。自然科学家、哲学家们必须维系与宗教、教育制度和政治环境之间的适当的关系,因此哥白尼、伽利略等人不得不面对狂风暴雨的洗礼。

    我们需要认识发生在18、19世纪涉及各个领域的近乎全方位的科学和技术革新。背后的动机根源于启蒙哲学,它颂扬人类理性理解世界的力量。牛顿和达尔文的科学时代已经到来,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地发挥解释效力,承诺人类以统治自然的力量。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新的“启蒙”世界观认为,所有的变革都是以新科学为模型的并且新科学是所有的变革扩大其权力的源泉。那么,科学是否就至高无上呢?

    我们需要注意作者在开卷之初就批评了辉格史。这个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名词,在如今,任何将过去视为一块块通往现在的垫脚石并认为现在胜于过去的历史都被视为辉格史。辉格史的叙事有什么错误呢?比如,我们现在常常把哥白尼、伽利略放上神坛,认为他们超越了他们的时代,这种看法实际上剥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把当代的信念和价值观投射到他们的身上。

    并不是要否定“进步”,而是要重新审视构成“进步”的事实和理念。我们通常以为,所有今天已经被验证是不正确的东西,就是非科学的。但是,现代科学的历程证明,没有哪一种模型(包括方案、数据、结论等)是永恒的。比如,哥白尼模型取代了托勒密模型,而开普勒模型又取代了哥白尼模型。假如某种模型一旦被取代,就被认为是非科学的,科学将完全失去它自身的历史。所谓科学,并不完全等于正确,而是在反复纠正自身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错误”也是科学不可缺少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当人们置身其中,我们很难界定它是否正确,即使已经成为过去,或许它在未来仍会被证明是正确的,或含有正确的因子。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科学在现代文化里拥有了特殊的地位和权力。人类逐渐发现,科学有时走向它曾经的对立面。20世纪涌现的各种问题,即本书第二部分呈现的科学与环境、医学、战争、性别运动等错综复杂的纠葛,让现代人陷入思虑。人们不再简单地认为科学就是好的、客观的、理性的和中立的。科学是什么以及科学是干什么的这样的问题变得更成问题了,它制造的问题与它解决的问题,构成这个问题的一体两面。

    就此而言,两位作者书写《现代科学史》的价值,围绕现代科学历程的认识及其引发的困惑,是关于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的理解,也是关于进步的意义和可能性的争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