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9日 星期三
山西贾家庄:乡村振兴的文旅范本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崔 爽 王海滨 陈 曦

    一眼看去,贺宝英完全不像72岁的样子。科技日报记者见到她时,她刚在村里的广场上跳完广场舞,被玫红色上衣衬得神采飞扬。50多年前,19岁的贺宝英嫁到山西汾阳贾家庄村,这里到处是盐碱地,“地下没得挖、地上没得抓”。迎接新娘子的不是新婚典礼,而是直接下地干活。

    这是一个因坚持集体所有制而闻名全国的乡村。1949年以来,贾家庄一直坚守集体主义、推崇“共同富裕”,是农业战线的“老先进”。在村里的展览馆中,一张张农机具改革、村办食堂、改碱治水的老照片,讲述着这个吕梁山村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今天的贾家庄,早已不再是白茫茫的盐碱滩,而是高标准的文化生态旅游村,它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色小镇”,目前也正在建设成为更加富裕文明的小康村。

    近年来,贾家庄村党委、村委围绕加快美丽新农村建设,投入数千余万元,开展绿化美化、环境卫生大整治,进行“厕所革命”;投资上亿元,对棚户区进行改造;实施大暖供热工程和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全村各家各户免费安装清洁环保的天然气。

    村里还成立了老年人日间照料活动中心,全村70岁以上的村民都可以免费吃饭,参与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提到这个中心,贾家庄村党委书记邢万里特意解释,为了让来到这里的老人心里舒坦,中心不叫养老院,而叫活动中心,个中关怀不言而喻。

    “我们设立公共食堂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用餐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方便老年人就餐后能够在前面的活动场所开展各种娱乐文化活动。每天早饭后,许多老年人都会去活动室,村里还聘请专业的教练教他们练习手指操、健脑操等。”邢万里说。

    文化,正是新贾家庄的关键词。“穷则思变”,贾家庄一直在转型,以前依托加工业,开焦化厂、水泥厂,后来由于产能过剩等原因,文旅产业成为新的方向。

    贾家庄有自己的文脉。相信无论去没去过山西,都一定听过《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首脍炙人口的插曲来自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而这部电影以及原小说就诞生于贾家庄。5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山药蛋派”代表作家马烽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

    如今的贾家庄依然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值得一提的是,贾家庄是导演贾樟柯的老家,这位土生土长的“汾阳小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哺家乡。在由贾家庄村恒鼎水泥厂原址改建的文化创意园,工业风建筑保存完好,贾樟柯艺术中心、种子影院、作家村等相继落成。水泥厂厂房建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已经成了贾家庄的“798”,在物质生活不断丰裕的当下,充实着乡村的精神小康,也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9年5月9日,首届吕梁文学季以“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为主题,在贾家庄拉开大幕,莫言、余华、苏童、格非、阿来、西川、叶兆言等近40位作家在这里举行演讲、对话等文学艺术活动。这也是国内首个在乡村举办的文学盛事。

    吕梁文学季的logo形同地平线上的点墨,希望借此传达扎根乡村大地、成为中国土地上的一粒文化种子的愿景。在一个几十年立于历史潮头的村庄,讨论文学如何书写乡村、乡村在城乡两分叙事中如何自处,讨论怎样在离乡与还乡中定义故乡,自然别有天地。

    而贾家庄人也自己办起了广播站、电视转播台、腾飞报、网站、微信平台,“拿起农具会种地、发动机器会生产、登上舞台会表演、提起笔杆会写作”已经成了他们的新形象、新气质。

    “杏花村外贾家庄,红旗高举在汾阳”,郭沫若曾如此赞颂贾家庄。这个几乎拿遍全国农村领域荣誉的村庄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在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努力中,它正在为山西乃至全国探索一条文旅新路。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