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4日 星期五
难忘故事的美好结局
——宁夏采访手记(一)

本报记者 郭姜宁

    在长达34年的新闻采访活动中,有两个西北地区老百姓贫困的故事,一直深藏心中,耿耿于怀,不敢忘却。其中一个就与6月11日—16日参加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采访活动中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移民有关。

    21年前,时任甘肃省平凉地区科技处处长杜东海带我下乡采访,路过六盘山区宁夏隆德县时,他说:“作为全国最贫困的‘三西’地区之一,这里人太穷了,最困难的年月,外地人可以用一块馒头哄走一个小孩。”

    我十分震惊,一直半信半疑,认为杜处长夸大事实。这次到银川市永宁县移民整体搬迁村——闽宁镇原隆村采访时,就此事专门进行核实,得到了该村村支书王升等老乡的确认。王书记和整个原隆村的人就是从西海固搬迁来到永宁的。

    现在的原隆村人,通过“特色养殖产业、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劳务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产业”四大特色支柱产业,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开发建设初期的500元增长到去年的13970元,700多户有了自家汽车,住上统一的四合小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华丽转型。看着这座在干沙滩上建起的特色移民小镇,我深深为党的扶贫政策叫好,特别为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一以贯之抓扶贫工作所感动。

    闽宁镇就是由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而得名的。当年总书记在福建主政,主抓扶贫工作时,就十分关注对口帮扶宁夏,推动整体搬迁建立移民新村——闽宁镇原隆村。多年来,他一直心系西海固人民,竟4次到宁夏实地调研考察各民族兄弟的脱贫致富情况。如今,他推动的那些扶贫措施,都实实在在得到落实,改变了无数西海固贫困家庭的命运。

    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也是“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区,1413户7211人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07户3857人。几年来,他们通过土地出让引产业、财政引领夯实集体经济、深化农村产权改革等举措,使得去年贫困发生率由搬迁时的53.9%下降至0.54%,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

    另一个移民集中的银川市西夏区昊苑村,村史馆里,村民们在最显著的位置张贴着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画像,两旁挂着“政策英明开盛世”“党风纯正惠民心”,上书“共产党万岁”的对联。一周的采访中,每到一处,看到整体搬迁脱贫致富后的各族人民发自肺腑对共产党的赞美,对人民领袖由衷感激,我们也深深地被感染。

    一路采访一路深思,什么是人民情怀?

    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而人民对领袖由衷的崇敬和热爱,也是真情流露。

    这次几乎走遍宁夏的采访,看到塞上江南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作为多年在西北大地采访的记者,真的替原隆村脱贫建档户、回族小媳妇马进琴们高兴,也为杜处长的凄凉故事找到了美好结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