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0日 星期一
“进来前先敲门”,11岁女孩有了自己的小天地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张盖伦 王祝华 刘 昊

    符圣玉的新家,敞亮、干净。两个孩子的奖状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明晃晃昭示着父母的骄傲。

    卧室房间的门大多敞着,但有一间房不一样。“进来的时候先敲门!”门上贴着作业纸,用彩笔写着这句“温馨提示”。

    那间卧室,是11岁女孩符叶姜的小天地。

    女孩遇到成长的烦恼

    前几年,“进房前先敲门”,其实是个奢侈的要求。

    符圣玉是海南省儋州市大成镇新风村下辖的邱繁村村民,也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新风村曾是儋州市“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共609户近30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71户865人,贫困发生率最高达21.6%。

    符叶姜记得,小时候,他们和大伯家还有爷爷住在一起,不大的老房子里挤进了九口人。他们一家四口住一间房:爸爸妈妈睡一张床,符叶姜和大她一岁的哥哥睡一张床。

    符叶姜想有自己的房间。如果有不想被人看到的小心事,她只能偷偷放在书包里。

    但那时,大家都没有独立空间,生活是敞开的。

    不仅是生活,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符叶姜觉得连房子都是敞开的。他们住的是瓦房,盖得并不严实。外面下雨,屋内就会渗水;雨再大一些,水就顺着缝隙漏进来。下雨太讨厌了,村里的路也都是土路,雨水一灌,就成了泥。

    “住得不舒服。”符叶姜说。她话不多,对科技日报记者的提问,更多时候是回答“嗯”“对”,然后就沉默下来。“你小时候想有自己的房间吗?”这个问题,她答得很爽快:“想!长大啦,应该自己一个人住,我也有隐私的。”

    但这个愿望,符叶姜放在心底,她知道家里条件不好。“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的。”

    有了独立空间,想去看更大的世界

    爸爸符圣玉是一路“苦”过来的。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他只念到小学三年级就辍了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挣钱了。

    后来,他有了家庭,又添了儿女。孩子要上幼儿园,生活也愈发捉襟见肘。符圣玉和老婆也去外地打过工,但不放心孩子,又回了海南。“有零工就打点零工,没工做就去山上挖竹笋出去卖。”符圣玉说。

    变化也就发生在几年之内。

    过去,新风村产业贫瘠,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村民以割胶和种水稻为生,没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产业兴才能经济兴,产业旺才能百姓旺。新风村采用了“农户+村集体+乡投公司(市属国企儋州市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社会企业”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整合闲置土地,创新政策支持,将农民手中的“死”资产变成“活”资本。

    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通过统筹171户贫困户约180万产业扶贫资金投资笋壳鱼养殖、生物质颗粒等产业,村里已累计获得分红10.2万元。农家乐、民宿等项目也已经于2020年5月投入使用,项目经营预计为村集体带来不低于资产投入6%的年收益分红,为当地村民提供各类固定及临时就业岗位30个以上。

    2019年,新风村已经实现了整村脱贫。

    符叶姜并不知道这些门道。她眼中最直观的变化,是全家住进了政府盖的新房子,不漏雨了;更重要的是,她和哥哥都有了自己的房间。

    “特别特别开心!”2018年,符叶姜正式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这像是一份成长礼物。

    日子也好了起来。妈妈王娜月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工作,每个月有固定工资。妈妈发工资时,家里的餐桌上就会多几道荤菜,符叶姜最喜欢的是猪肉炒青椒。

    今年春节,符圣玉给家里每间房门口都贴上了一幅字。给女儿的是“大展鸿图”,给儿子的是“大吉大利”。

    提起对孩子的期待,他只是笑,说得朴实:“我当时想念书念不了,希望孩子努力,念下去,最好念到大学。”现在,孩子上学都有政府的教育补贴,他肩上的压力已经小了许多。

    符叶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她以后想念好的中学,考上好的大学,当一名语文老师,去看外面的世界;也要让家里住上更大的房子,把爷爷接过来一起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