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6日 星期四
广西大化:在石头缝里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
韦 哲 本报记者 刘 昊
工人在冷链物流中心真空包装七百弄鸡。韦哲摄

    “今天很开心能拿到分红,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近日,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大化县)百马乡同社村“党旗引领·联建联养联种”古罗七百弄鸡扶贫养殖场举行分红仪式,现场领到分红的贫困户脸上都乐开了花。

    大化县是国家定点贫困县,也是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大化县委书记杨龙文在广西分会场汇报了大化县的脱贫攻坚工作。

    “今年,大化锁定整县脱贫摘帽目标,集中力量、挂牌督战,强化科技支撑,发展扶贫产业,推动稳岗就业,助力群众增收;同时,推进村屯道路建设,打好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和饮水安全‘四大战役’,使千山万弄遍通途,新房水柜拔地起,石头缝里产业兴,瑶山百姓尽欢颜。”杨龙文说。

    如今,大化县这个不宜人类生存的千山万弄,变得美丽宜居,充满了和谐与幸福。

    石头缝里兴产业

    大化县的石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在簇拥鼎立的峰丛之间,形成成千上万个形态各异或高或深的大大小小洼地。全县贫困人口就居住在这样的洼地上,其中七百弄片区的贫困群众占52.77%。

    如此贫穷落后的大石山区,如何从“石头缝里种粮食”发展为“石头缝里兴产业”?如何从求温饱到“造血”脱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过探索实践,大化县推行“党旗引领·联建联养联种”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创新并全面铺开组织联引、合作联建、轮值联养、效益联享,统一进苗、统一培训、统一防疫、统一管护、统一销售“四联五统”的方法,突破了产业发展“组织难、技术难、资金难、管理难、销售难”的瓶颈,解决“怎么种、怎么养”的问题。

    板升乡弄雷村弄刀屯湖羊养殖基地,6月13日实现第一次分红,参与“联建联养”的56户贫困户每户收入500元。

    “因为企业‘放母收羔’,政府将怀孕两个月的100只母羊发放到扶贫养殖场,养殖3个多月,就有了145只羊羔,回收羊羔后我们赚了20800元,感谢政府的支持。”板升乡弄雷村湖羊养殖基地饲养员田代福喜于言表。

    目前,大化县共建成扶贫种养场429个,重点发展七百弄鸡、七百弄山羊、肉牛、大化白玉薯、桑蚕、油茶等特色产业,带动110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

    稳岗就业促增收

    大化县今年坚守稳就业、保就业这一民生底线,精准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全力以赴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目前,全县劳动力已外出务工10.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98万人,到区外务工2.07万人,县外区内务工1.13万人,县内务工1.78万人。

    对易地扶贫安置点,大化县全部配套建设“扶贫车间”,为移民搭建就业平台,实现在家门口挣钱和顾家两不误,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大化县拿银安置区的搬迁户黄炳重,今年不再外出打工。安置点的大化旺成玩具有限公司投产后,他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岗就业。“既可以照顾生病的父亲,每个月还有3000多元的收入。”黄炳重非常感激。

    该公司总经理黄金色表示,目前在厂员工共2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8人,新进厂的员工第一个月的保底工资为2200元,技能熟练之后,计件工资可达到2500元到4500元。

    据了解,大化县目前已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就业配套项目10个,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增收平台。全县贫困搬迁户劳动力14562人,已实现就业11962人,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户均1人以上实现就业。

    破解难题补短板

    大化县大石山区地理环境差,连绵的大山,底座相连,山上有山,峰外生峰,千峰万仞,起伏不平,基础设施建设难度极大。

    在此基础上,大化县锁定整县脱贫摘帽目标,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 加快补齐补强住房、饮水及教育、医疗的短板。

    “我们通过挂牌督战,确保工作落细落地落到位。”大化县扶贫办主任韦立诚说,大化是国家挂牌督战县,有18个村被列入挂牌督战贫困村。县里将全县划分为“四大扶贫战区”。落实责任,强化三级作战,建立健全“战区调度、乡镇落实、村屯突击”三级作战体系。

    板升乡副乡长邓陆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板升乡八好村、弄丛村、弄雷村、弄系村等组建党员突击队、摩托运输队,深入各村突击帮助村民,进行危房改造和家庭水柜建设。他们搭建索道,帮助群众送水、吊砖、搬钢筋、运水泥,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同时,组建扶贫工程队120多个,为群众代建安稳住房和家庭水柜。

    几个月里,大化县827户危房改造、1992座家庭水柜和254处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全部竣工交付使用。

    如今,大化县脱贫攻坚共完成危房改造9300多户,4.7万名瑶山群众实现了“安居梦”;共建成家庭水柜14232座,让16.1万名瑶山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