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6日 星期四
十年蛰伏之后, 这个北方小城中的“隐形冠军”集体崛起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 讯 员 刘华强 高 亮
装备制造是山东坊子的主导产业之一,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水平和规模效益均居行业冠军级别。坊子区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以农机命名的国家级示范基地。图为辖区龙头企业雷沃重工车间一角。王延斌摄

    因为SDL科学实验室(水动力重点实验室)的落地,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以下简称坊子)最近又迎来了一批重量级拜访者: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中国科学院宋振骐院士,还有李华军院士、陈湘生院士、李术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薛惠锋院士……

    在名不见经传的坊子,搭建世界级水动力科学高地显然经过深思熟虑。作为海洋大省,山东在海洋动力装备领域蛰伏着一批行业冠军级别的企业;而在相继晋升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之后,坊子在农业、工业领域迅速崛起的一批“隐形冠军”也越来越多地引起院士专家们的关注。

    在农业领域,“刚开始掉坑里,却在坑里待舒服了”的创业者刘向东将基地变成新技术的试验田,创造了一亩地产出108万元效益的纪录;在智能制造领域,专攻疑难杂症的李术才院士团队是行业最强力量,专门在此设立平台转化成果;而“40年来只做了一件事”的富源增压器公司刚刚拿下了打破国外垄断的空气悬浮高速离心压缩机,它长期蛰伏,坐稳了涡轮增压器细分领域的“头把交椅”。

    隐形冠军是指那些低调含蓄、鲜为人知,却在行业细分市场独占鳌头,拥有产业链最尖端的核心技术,难以被超越的中小企业。7月14日,科技日报记者在该区采访,寻求答案:他们栖身北方小城坊子,何以成为“隐形冠军”?冠军崛起与城市性格有着何种内在联系?

    为扶贫大棚装上“科技芯”

    每天早晨,潍坊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刘向东都要到自己基地走上一圈。对两个新式钢构阴阳大棚,他格外上心:里面的菜不是种在地上,而是种在“床”上……

    这种“床”长23米、宽1.8米,上面铺了厚厚一层“黑色土壤”,床体内部,地源热泵、种植基质、酵素发酵、自动控制等技术融入其中。“这是我们拥有核心技术的‘智能种植床’。”刘向东说,智能种植床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黑色基质,床下的箱体中间是夹层,里面有流动空气,通过空调调节为作物提供18℃—25℃的恒温生长环境。

    刘向东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黑色基质是在密封条件下把德国泥炭土、玉米秸秆加生物菌种揉丝发酵研制成的,可以使用20年。同时加入了物联网设备,就能很好地控制作物生长时间和产量,实现精准生产。

    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比如台湾叶菜,在种植床上生长22天就可以收获,1年就能收获16茬。每床1茬蔬菜可收获320公斤,按照每公斤26元计算,我们这个大棚年产值可达936万元,平均亩产高达108万元。这样算下来,1亩地相当于过去100亩。”

    为上述扶贫大棚里装上“科技芯”,这是刘向东的主意。

    搞有机种植,刘向东不是专业出身。这位前建材商人深知在入行初期要吃苦。但坊子人的乐观让他调侃,“刚开始掉坑里,却在坑里待舒服了,并坚持了10年。”从温室大棚起步,到建设沼气池和有机肥厂,再到引进新西兰奶牛搞生态养殖,每一步都坚持走“有机”路子。

    在有机种植过程中,刘向东发现从管理到生产再到认证,最少需要2—3年的转换期,并且产量低,种植条件要求高,种出的有机菜成本高、价格也就高。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缩短时间,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刘向东一直在摸索。

    他告诉记者,创业者如何走出有机农业的迷茫期?唯有科技才能提供答案。而对于玉泉洼的智能种植床模式,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王振兴评价道:“它突破了种植上的地域、空间限制,是种植模式的变革性改变,使种植出来的蔬菜当年达到有机蔬菜标准,为行业探索出了新路子。”

    在解决“疑难杂症”中锻造出核心竞争力

    走进坊子区正泰路1369号,山东大学地热开发研究院的牌子隐掩在一片葱绿之中。

    记者了解到,仅仅一年多时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曾“三顾”坊子。

    在沙滩上“掏洞”,怎么挖不会引起塌陷?在水帘洞旁“挖孔”,如何不惊扰山体中稳定了数千年的“暗水和碎石”?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说,“擅长解决这样的‘疑难杂症’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从深挖地下建地铁,还是平钻山体修隧道,人类面临的工程难题包括塌方、涌水、突泥等,李术才团队的方案是:通过给山体岩石做“CT”,准确预判到隧道施工中即将到来的灾害,消除“病灶”;再对正在发生的灾害开出“药方”“药到病除”……

    走进山东大学地热开发研究院,透水耐磨材料、快硬高强防护材料、快速修复材料等新材料展示区的成果让人目不暇接。钱七虎、顾金才等3位院士组成的“豪华顾问团”,李术才院士领衔,拥有2名长江学者、8名教授、10名高工、21名博士的超强团队确保了其攻坚克难的实力。实际上,该团队的成果已经遍及全国21个省市,在226个工程中立了功。

    中国地热资源丰富,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地热能利用方案,下一个10年,中国地热利用年产值将达到5万亿,约占全国GDP的8%,这是庞大的市场,也促使李术才团队加紧了成果转化的步伐。

    不过,作为行业顶尖力量,李术才团队选择平台落地点有讲究。

    “行业老兵”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地处坊子区,积累了近半个世纪的钻探技术和施工优势,其与李术才团队的合作,使得双方各取所需。而山东大学地热开发研究院的落地,正是双方成果转化和开拓新领域的结果。

    这是国内首创,也是未来的增长点

    坚持不上市、40年来心无旁骛只干一件事、要做百年企业等一系列做法,让富源增压器公司在业内有了“老干妈”的标签。最近,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热物理所等院校合作,研发出国内最先进的空气悬浮高速离心压缩机,一举打破国外垄断。

    作为国内增压器行业第一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企业,富源之所以在细分领域能做到中国第一,源于三点:个性化订单式,要创新要效益,布局全产业链。

    在该公司五轴数控加工中心,一把“手术刀”正在一块毛坯钢上飞舞,不多时,一件明晃晃的叶轮被精密切削出来。作为涡轮增压器的核心部件,叶轮将被安装到船用发动机上。

    “拿这个叶轮来说,我们的叶轮采用流道设计,叶形更符合空气动力学构造,可以让增压器空气流量从每秒输入6公斤提升到7公斤,这就相当于人的肺活量增大。相同的发动机排量,船舶速度和载重量可以提高近20%。”富源公司总裁助理张为海告诉记者。

    掌握这项叶轮加工技术,张为海提起了首席技术顾问郑新前教授。郑新前是清华大学教授,主攻方向就是机械动力学和机械设计。当前,“中国造”增压器被装入近海渔船和货船上,但远洋增压器一直被国外垄断。让郑新前教授“人尽其才”,是年产300台大型远洋船舶用涡轮增压器项目成功的关键。

    富源是产学研的受益者,心无旁骛,更让其个性化订单件有了“可靠”的名声。空气悬浮离心风机与传统风机相比节能约30%—35%,刚刚入选了工信部科技成果库。

    “这是我们的国内首创,也是未来的增长点。”张为海显得信心十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