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8日 星期三
“沙漠之舟”变身“产业之舟”
本报记者 朱 彤 通讯员 庄晓颇

    蓝天、白云、毡房、炊烟。

    7月6日清晨,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靠近乌伦古湖的一片草场上,一百余峰骆驼悠闲地吃草、休憩。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看到骆驼,让人自然会联想起古丝绸之路上,骆驼负重前行,驼铃声声的画面。

    真没想到骆驼变身“致富驼”

    这里的牧民祖辈就有养骆驼的习惯,骆驼以前只是被当作用来转场的工具。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就养了5峰骆驼,转场搬迁时用来驮毡房、锅碗瓢盆等家当。”

    在毡房里,骆驼的主人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阔克铁热克村的牧民阿曼·木哈买提一脸憨笑说,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能靠养骆驼挣这么多钱。现在养骆驼挣上了钱,楼房、小汽车、宽带等等,家里要啥有啥,生活和城市里的人一样。

    十几年前,阿曼家里有8口人,就靠养殖几十只羊为生,勉勉强强度日,生活相当困难。2007年,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团落户福海,父亲木哈买提·夏提木哈买提听闻县里要建驼奶加工厂,于是决定卖点部分牛羊,用于发展骆驼养殖。当年他家养殖了12峰骆驼,净赚了10万多元。

    在发展养殖规模中,木哈买提一家又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旺源生物科技集团又适时设立了专项资金,帮助贫困牧民无息借款至少10万元,为贫困养殖户提供扶持资金,使他们在“零成本投入”的基础上,快速实现脱贫。木哈买提向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团借了款,这些借款,也早在驼奶销售中逐渐还清了。

    如今,在父亲的影响下,阿曼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家里的骆驼已发展到100多峰,年收入40余万元,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养骆驼走上了小康路。目前,福海县养殖50峰以上骆驼的牧民有400多户,100峰以上骆驼的有上百户,其中111户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千余名牧民实现了本地就业。

    龙头企业独创扶贫模式,带动贫困牧民增收

    阿勒泰地区养殖的骆驼是全国存栏最多的地区之一,其骆驼种群数量占全国骆驼总量的20%左右。福海县是当地骆驼养殖最为集中的县。

    近年来,福海县把发展骆驼产业作为培育新疆地方特色产业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举措。2007年,政府招商引进的新疆旺源驼奶实业有限公司在福海县落地开工,为骆驼的养殖使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把收购的驼奶制成驼乳粉、驼绒被、化妆品销往海内外,给农牧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定居牧民的后续产业。

    福海县为确保养驼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把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扶持建立奶驼、肉驼养殖协会。突出抓好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骆驼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全县骆驼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县里设立专项资金,在牧民养驼,在购驼补贴、奶罐购置、棚圈建设、开发饲草料基地、农牧民培训、收购网点建设,建立奶驼养殖合作社等方面,大开“绿灯”。

    在福海县骆驼产业发展过程中,落户福海的龙头企业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团,创出了一条科技引领产业发展,“龙头”带动实现农业产业化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带动北疆区域10万余峰骆驼资源发展。

    集团联合高校组建研发团队,将驼奶保质期从以前不足7天延长到半年,攻克了驼乳保鲜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与新疆大学组建了“新疆骆驼产业研究中心”,不断延伸骆驼产业链条,对骆驼产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产品已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形成骆驼资源健康发展、产品开发多元升级的全产业链。

    该企业还独创“福海扶贫模式”。这一模式以优惠利率向贫困户发放至少10万元骆驼养殖贷款。骆驼产奶后,企业按订单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保护价将合格鲜奶全部上门收购,贫困户以驼奶款来偿还金融机构贷款。这一模式直接带动了阿勒泰、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哈密等北疆五地州(市)5000余户贫困牧民通过养驼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富裕之路。

    一天收入8000元真开心

    如今,地处西北边陲的福海县,牧民依托驼乳、驼绒等骆驼产品加工产业的兴起,养殖骆驼实现了脱贫致富。骆驼从“沙漠之舟”变身“产业之舟”,越来越多的牧民“骑”着骆驼奔走在小康路上。

    马那提·努尔丹别克几年前还是个贫困户,现在养了200多峰骆驼,成了喀拉玛盖镇迭恩村的“养驼达人”。

    “骆驼两年产1胎,产奶周期13个月左右,每天能产约2公斤奶。我家养的骆驼现在每天能产奶200—240公斤。每公斤驼奶能卖40元,一天的收入就有8000元。”马那提·努尔丹别克开心地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