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3日 星期五
在更好的时代遇见更好的你们
——宁夏党员干部热议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王迎霞

    “对于福建挂职干部,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和我们在一起,刚开始是老师,最后都成了朋友。”

    说话的人叫邵青松,是一名科技特派员,宁夏立兰酒庄负责人。他的酒庄,就坐落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

    6月30日,新华社刊发题为《山海携手 圆梦小康》的文章,讴歌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24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耘,在当地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引发热议。

    谈点点滴滴的变化,谈入眼入心的感受。山海携手,情深谊厚,扑面而来。

    “闽宁”,自1996年9月之后,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作出了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新部署,其中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

    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共安置1998户10578人,村党支部书记王升称自己是“移民吊庄的开发者、建设者、见证者”。谈及这些年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结交,他把他们分为老干部和新干部两类。

    “2000年以前,闽宁镇属于西吉县管理。20世纪90年代,我记得从福建莆田来了一位名叫卓金贤的副县长,在移民吊庄水利设施建设现场不怕泥不怕土,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吃苦耐劳,甘于奉献,这也是最早一批福建援宁干部的典型形象。”王升说。

    王升回忆道,那些“老干部”非常接地气,克服了西北内陆气候干燥等各方面困难,手把手教移民村的百姓因地制宜搞特色产业。种菌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很多人都靠它发家致富。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一批挂职干部又给这个小镇吹来了另一股清新的风。

    每天晚上,闽宁镇副镇长李辉钦都要做两个小时的直播。这是他雷打不动的“打卡”内容,他要为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生产的特色产品广开销路。

    这位一口“闽普”的年轻人精瘦干练、反应敏捷,与粉丝互动过程又不乏幽默。在他的带动下,原隆村在扶贫车间就业的妇女们也加入了直播团队。

    用王升的话说,“一个农村妇女,能抛头露面到网上搞直播,这是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我认为这是老百姓收益最大的地方”。

    有了“外援”,原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50户2279人,目前仅剩2户16人未脱贫。2019年,村集体收入14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540元。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在理念、精神层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受惠者不仅仅是老百姓,很多企业也受益匪浅。

    2011年,邵青松流转2000多亩土地,使宁夏立兰酒庄正式“落户”闽宁镇原隆村。他所看中的,一个是贺兰山东麓的有利地理条件,另一个就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强力机制支撑。

    “宁夏葡萄酒品牌本来就多,加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技术上苦练内功,销售反倒成了短板。幸亏有福建挂职干部的帮忙,带动了品牌在沿海地区的销售。”邵青松说。

    邵青松口里的福建挂职干部,指的是永宁县委常委、闽宁镇党委副书记张延能。

    他说,这几年,凡是有来闽宁镇参观考察的经销商,张延能一定会把对方领到立兰酒庄,览翠葡萄酒品牌的认知度也因此越来越高。尤其最近两三年,该品牌在福建漳州的销售有了快速增长,约占酒庄总销售量的一成。

    但在邵青松看来,这并不是最关键的。

    “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做企业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人不能过分自恋,否则有可能会遭遇‘滑铁卢’。”他解释道,闽商同行告诉他,只有适应市场,才能立足市场,你得首先形成一个从生产到销售的闭环。依赖品质过高定价,并不是商品营销的上策。

    说着说着,邵青松有些激动:“这都是他们说的掏心窝子的话呀!实实在在,启发我们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和宁夏科技特派员政策的扶持下,如今的立兰酒庄,每年用工达3万人次,劳务支出接近400万元,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贡献出了一己之力。

    而随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不断深入推进,闽宁镇也形成了“特色种养殖产业、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劳务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产业”四大特色支柱产业。

    统计显示,从开发建设初期到2019年底,这里的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00元增长到13970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华丽转身。

    本来,记者还准备采访永宁县文广局局长周永平。电话那头,声音嘈杂,他说最近在拍摄一部有关闽宁镇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自己正在剧组忙乎。

    貌似不应该再打扰了。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而言,这,是最好的奖杯。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