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6日 星期二
人才下乡、平台扶贫、成果转化
山东科特派决战脱贫攻坚祭出“三板斧”
本报记者 王延斌

    正值小麦收获、夏玉米播种的关键时期,科技特派员、山东省德州市农科院玉米所所长郭良海和同事们来到当地程官庄村、北方寺村,解答农民关于小麦收获、玉米选种及播种的一系列问题。

    推动农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是山东省发挥科特派作用,探索科技赋能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的一部分。此外,山东省还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脱贫注入持久动力。现如今,人才下乡、平台扶贫和成果转化,已成为山东科特派扶贫的“三板斧”。

    8000余名科特派扎根一线

    每隔一段时间,科特派、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焦自高研究员都要到距离济南150公里之外的淄博市高青县小孟家村待上几天。

    小孟家村有种植西瓜的传统。此前,全村有西瓜大棚200多个,主要种植双星品种,品种更新换代较慢。作为当地百姓眼中的“大专家”,焦自高有资源,有思路。在焦自高指导下,当地农民新建占地42亩的春秋大拱棚20个,通过推广“菠菜—西瓜—丝瓜、菜花—黄瓜”等轮作模式,全村瓜农户均增收1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科特派应发挥更大作用。为此,山东省科技厅遴选高校科研院所农技专家200名,到该省欠发达的西部经济隆起带和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指导服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初,山东全省有8000余名科特派扎根一线开展技术服务。

    此外,山东还组建了448个科技扶贫服务队,实现对全省8654个扶贫工作重点村科技指导人员全覆盖。每支服务队由5—10名不同专业的科特派组成,覆盖10—2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各支队伍可根据当地需求调整成员,推动农技人员由“单兵指导”向“组团服务”转变。山东还强化对当地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培养,每年为扶贫工作重点村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1000余名。

    448项成果助力农民致富

    这两天,一则新闻让科特派陈明新“火了一把”,新闻的内容是:山东一蔬菜合作社为社员发福利,80人获得分红46万元。

    新闻主角陈明新是山东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作为受益者,济南市上峪村村主任毕研柱有发言权:“陈明新在上峪村建立了扶贫种植基地,同时将其成果落地,实施从种到收的全程托管服务,以高于市场价20%—30%的价格回收。去年,基地的甘蓝、花菜喜获大丰收,农户亩节成本120元、亩增效益200元。”

    山东实施科特派行动计划项目452项,涵盖林果高效管理、食用菌栽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等技术领域,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增收17.5亿元,促进农民增收2.7亿元。该省还有针对性地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专家分赴20个脱贫任务较重的县区,集中开展林果、食用菌、设施蔬菜、中药材种植现场指导和培训。

    山东科技部门每年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介活动,依托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省科技扶贫云平台,在泰安、菏泽、临沂等地先后举办20余期农业科技成果对接推介会,实现科技成果需与求精准对接。数据显示,山东共推出448项成果,相当一部分已经就地转化为推动农民致富的新引擎。

    打造精准扶贫示范样板

    在素有“植物肉”之称的双孢菇菇房里,一排排长成的双孢菇在享受着“空调风”,由于双孢菇需要生长在15℃到25℃之间的恒温温度里,临沂瑞泽生物公司便为这些双孢菇打造了全自动集成控制系统控制的特别菇房。

    和双孢菇精准化生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一样,山东还有70处类似的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按照山东省科技厅有关部门的设想,将把示范基地打造成产业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突出、扶贫成效显著的科技精准扶贫示范样板。

    山东还着力打造“农科驿站”,将其作为科特派服务基层的载体。在菏泽市东明县,“农科驿站”在黄河滩区流转4500亩土地用于种植中药材虎杖,实现200名结对帮扶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山东也乐于加强农科驿站在全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布局建设,推动“农科驿站”成为科技人才培养、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的良好平台。

    以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为统领,从建棚、种苗、用肥、管理、技术指导到销售的“保姆式”托管服务入手,采用“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订单生产”的模式去进行蔬菜标准化种植,这种运营是否可行?

    眼下,山东正在进行摸索。他们的逻辑很清晰:农业科技园区产业特色突出、市场渠道畅通,龙头企业会种能收,以这一模式帮扶贫困村,既能帮助贫困户,也能实现园区、企业的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