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4日 星期日
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中国经济竞争力
张梦然

    全球注意力正集中在应对疫情以及“后疫情”期可能出现的社会考验。我们为何在疫情下仍坚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何坚持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努力?

    必须坚信,党和国家践行的环保举措,所关系到的不仅仅是此后十年——于未来,它是低碳社会的基础;于近期,它是推动大量就业机会并同时提升经济和环境的复原力之一。

    从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及未来发展而言,继续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既是履行大国责任、强化大国担当的要求,亦是适应内外环境新变化、保持中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走上了承接西方制造业转移、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在百废待兴、技术落后的当时,这是符合历史客观条件的必然,但其代价是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等弊病,其结果是产业结构中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

    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消费需求的升级,加之人口红利的衰退,这种以牺牲环境资源换取成本优势的模式显然难以为继,也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渐行渐远。

    面对这一问题,2015年以来党和国家推动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行业,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以前所未有的坚定态度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一轮竞争狂潮到来之前未雨绸缪。

    从这个意义而言,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伤害,但国民经济各产业也在艰难生存中加快了优胜劣汰的进程。

    可以预见,在内需拉动、政策引导的背景下,疫情后中国经济的恢复,绝不仅仅是数字、体量上的回归,而是在一个更高的标准基础上,让资源要素依照市场规律向优质企业集中, 经济整体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

    和病毒的传染风险不同,环境污染、资源滥用会造成累积性风险。在岁月更迭中,其后果的严重性逐级增加,甚至会成为“风险倍增器”,最终造成全球经济不再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铺就的不仅是一卷宜居山水墨画,更是一个世世代代可延续的未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