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8日 星期二
比过去种的玉米每亩多打300多斤——
“京科968”成了农民的心头好

本报记者 马爱平

    日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科技人员再次来到了京郊偏远山村密云区苏家峪村,送去了今年该村所需的玉米良种。

    “京科968比我过去种的玉米每亩多打300多斤,去年我家种的全是你们送来的京科968,虽然遇上了旱年头,但产量高,品质还好,粮贩上家里来收,卖了两万多块呢。”该村农户王银保兴奋地说。

    不仅在北京郊区,在全国许多其他地方,京科968也是声名远扬。经过大面积生产的检验和多种不利条件的考验,证明了京科968——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

    截至目前,京科968自2016年以来已连续成为我国年种植面积超2000万亩的主导大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据悉,这在我国玉米育种历史上也仅少数几个。

    经大面积生产检验的好品种

    “自京科968推广以来,生产上涌现出大量农户吨粮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玉米中心)主任、研究员赵久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作为团队负责人,他带领研究团队创新选育出了突破性玉米新品种京科968。

    经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严格测产:内蒙古通辽种植大户杜振军150亩连片种植京科968平均亩产达1208.50公斤;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71团种植京科968创出了亩产1362.07公斤的我国机械实收籽粒高产纪录。

    通辽市开鲁县街基村种植大户刘青春尝到了种植京科968的甜头,现如今他每年种植120多亩。“在通辽就得多种京科968,企业喜欢收,粮好卖、价又高,它连续多年亩产超过2000斤,每年差不多都能卖20多万元。”刘青春说。

    在通辽地区,不仅产生了大量的京科968丰产田和吨粮田,在沙薄地、砂坨地、盐碱地,这些过去种不了玉米或者种了也长不好、产量很低的地块,也获得了较好的产量收成。种植大户王金才在110亩地力较差的砂坨子地种植京科968平均亩产达1028.61公斤。

    抗病试验鉴定和大面积种植证明:京科968对大斑病、丝黑穗及茎腐病等多种主要病害均达中抗以上,对玉米螟、红蜘蛛等害虫具有广谱抗性,并对干旱、盐碱、瘠薄、寡照、低温等多种逆境有良好耐抗性。“最早我试种了10亩地京科968,现在每年都把200亩地全部种上,没想到遭遇倒春寒一棵苗没缺,大旱年头也能高产。”通辽开鲁县明仁村种植大户王锐利说。

    此言不虚。作为内蒙古通辽地区主导品种,京科968仅在内蒙古通辽一地每年种植就达到了上千万亩,因抗穗粒腐病、籽粒饱满、色泽金黄、品质优良,它为“通辽黄玉米”优质品牌树起了好口碑。

    赵久然介绍,经国家玉米品种试验指定单位测定,京科968籽粒容重、淀粉等主要品质指标均达国标一级以上。

    正因如此,很多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纷纷前往投资玉米加工或大量采购优质玉米。据介绍,京科968已通过了青贮玉米品种审定,全株青贮品质均达国标一级,成为首个国审粮饲通用型品种,仅通辽一地作为优质青贮玉米种植就达数百万亩,在调结构、粮改饲、提质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建玉米新品种研发联合体

    今年,战“疫”期间,赵久然通过“京科惠农”网络大讲坛,培训京科968等玉米品种种植户1万余人次。

    有学员经常提问:“京科968是如何被选育出来的?”

    据了解,针对我国玉米种子产业面临的杂优模式单一、种质基础狭窄、模仿育种突出等问题,赵久然带领团队经过长期系统研究,首先确立了将我国黄改群种质“多抗广适”与国外优种质“高产优质”两者优势相结合的育种思路。同时,也将绿色生产对抗病虫节药、耐干旱节水、耐瘠薄节肥等需求作为育种目标。

    他们在育种中创新提出并践行了“高大严”玉米自交系选育新方法,创制选育出了京724等母本系列优良自交系,京92等父本系列优良自交系;并创制出不育性彻底且稳定的S型雄性不育系S京724等,为强优势杂交种组配和三系配套制种奠定了坚实材料基础;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并明确了创制选育的京724等系列自交系可独立成为一个新的核心种质群,并命名为“X群”。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赵久然团队创新并利用“X群×黄改群”新玉米杂优模式,组配选育出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于一体的突破性玉米新品种——京科968。

    为加快产业化步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合中种集团、德农种业、登海种业、屯玉种业、现代种业5家国内骨干种子企业,组建了“1+5”京科968玉米新品种研发联合体。至2016年增加顺鑫农科种业,形成“1+6”联合体;2019年又增加丰大种业,形成“1+7”联合体。玉米中心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原种、配套制种和栽培技术、技术指导与培训服务等。

    数据显示,京科968使我国玉米粮食增产100多亿公斤,7家种企新增销售额约40亿元,为德农等国内骨干种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种业科技竞争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