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4日 星期二
《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发布 目标瞄准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
本报记者 叶 青 通讯员 曾 妮
全球最大机器人企业日本发那科公司华南地区总部基地在广州科学城开业
李剑锋摄

    近日,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广州科学城要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总体定位,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引擎、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

    发展目标

    2023年实现五个方面大变化

    广州科学城是广州高新区的主体园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广州科学城以其雄厚的“科技战疫”力量而备受瞩目。

    《方案》提出,广州科学城总体定位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到2023年要实现五个方面大变化,完成21项重点任务,招招硬核,干货满满。五个方面大变化包括:发展空间实现大优化,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产业集群实现大提升,中小企业实现大发展,对外开放形成大格局。

    据广州科学城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几年,广州科学城将开展空间扩容提质,打造活力迸发的科技创新核,建设协同发展的创新产业区、创新服务区和创新拓展区,构建产研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轴和先进制造业提升轴,形成“一核三区两轴”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突出开放创新,致力于将广州科学城打造成服务“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一方面要提升国际合作平台,深化与新加坡、以色列、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合作,推动中国—沙特产能合作,合作建设境外园区。另一方面,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建立广泛的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合作网络。

    与此同时,广州科学城还创新国际合作政策。比如,对研发所需设备、样本及样品开展分类管理,提高相关设备、样品出入境审核效率;优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试点建立“保税+科技创新”联动运行模式。到2023年,广州科学城要全面建立国际化营商环境体系。

    科技创新

    R&D占GDP比重提高到6%以上

    到2023年,力争建设1个以上大科学装置、10家以上中科院系列科研院所、1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R&D占GDP比重提高到6%以上,主要创新指标位居国家级高新区前列……“科技创新”是《方案》的核心,重点提出将广州科学城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引擎。

    为此,《方案》聚焦科技基础设施、一流科研机构、产业技术平台三方面。包括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承载区,以及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装置、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设施,打造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

    “实施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制,赋予战略科学家和产业顶尖人才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方案》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提出打造与国际规则衔接的营商环境最佳实验地。

    具体而言,《方案》要求加快创建国家级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加强与港澳规则对接,创建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土地复合利用、空间垂直兼容,构建激发创新、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热土。

    产业创新

    打造三大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一流的智造中心要有一流的产业集群。《方案》明确指出,广州科学城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业总产值“万亿”强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70%以上,建设世界顶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不久前,在广州科学城,全球最大机器人企业日本发那科公司华南地区总部基地开业。沿广州科学城瑞祥路,发那科、广州数控、瑞松科技、弘亚机械、明珞装备等10多家机器人企业林立,一条熠熠生辉的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带呼之欲出。

    顺应全球经济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方案》提出因企制宜推进“机器换人”,打造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示范项目。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打造一批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示范工厂。

    此外,广州科学城还将布局实施产业路径创新工程,对传统工业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完善氢能、智能汽车、健康食品等产业布局,促进石化、汽车、食品饮料等产业优化升级,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