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28日 星期五
这里春耕种萍忙
武夷山试验南方稻萍渔生态种养系统
在福建省农科院国家红萍种质圃,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应朝阳研究员(右四)向前来参观的专家介绍母萍扩繁管理情况。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谢开飞 通 讯 员 刘碧云 刘 晖

    “喂,应老师您好,我是树兴,最近划出一亩地保育红萍种苗,需要注意什么?”

    “记住这几句要诀:浑水放萍,浅水养萍;合理施肥,勤施磷肥;及时防治虫害……”

    当下正是春耕时节,2月26日一早,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应朝阳便接到一通电话。

    来电的是武夷山市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树兴,应朝阳随即在线指导红萍春季扩繁技术要点。

    与往年育稻秧、育鱼苗相比,今年春耕合作社缘何种萍忙?张树兴告诉记者,其秘密就是合作社从早前的“稻—渔”立体种养模式向“稻—萍—渔”综合种养升级。由福建省农科院专家带来的这项技术,实现了“1+1=5”的效益,即:“稻渔+红萍”=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效益+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目前,福建已有多个农户、企业从中受益,在南方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中推广未来可期。

    为稻田鱼覆上一层天然“保护罩”

    山泉水灌溉、薄膜覆田、施磷肥……

    在武夷山市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技术要点后,张树兴与社员们开始着手红萍萍母田建设与扩繁(类似种苗准备),为之后的“稻—萍—渔”生态种养模式实施奠定基础。

    稻渔综合种养是在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鱼(稻—鱼)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稻—蟹、稻—虾新模式和新技术,形成的稻田立体种养生态模式。据统计,全国稻田面积4.5亿亩,大约15%以上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当前,全国单一种植水稻的平均亩纯收益不足200元,而稻渔综合种养亩均增加产值1000元以上。

    但是,单纯稻渔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以武夷山稻田养鱼为例,应朝阳告诉记者,在武夷山这块生态“宝地”,山间白鹭成群。随着稻田养鱼数量增多,白鹭对田中的鱼也带来毁灭性的伤害。因此,为了不让稻花鱼成为白鹭的口中之食,专家们在稻—鱼系统中,从国家红萍种质圃中选出并引入红萍(满江红)品种。这也是在我国作为稻田绿肥利用已有数千年历史的品种。

    “一旦白鹭来田里抓鱼,覆盖水面的红萍就像一层天然‘保护罩’,让稻田中的鱼能够躲避白鹭的攻击。”武夷山市黄凹垄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余培福说。

    集多功能在“身”,助农“生绿生金”

    “稻田完全不需要施肥,还减少饵料投入成本,提高了农场效益。”在武夷山市黄凹垄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余培福示范开展以红萍为纽带的“稻(莲)—萍—鱼(螺)”稻田生态种养带来意外收获,“2018年产值达到110万元,纯收入35万元。”张树兴也表示,2019年,稻田中加了红萍后,每亩增收20斤鱼,经济价值600元。

    原来,红萍还集多功能在“身”:含有丰富的有机氮,在水田生态系统中具有生物固氮作用,当翻压土中可提供30%—40%作物(水稻)所需氮,还可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质,促进土壤结构改良。

    同时,红萍还具有充当饵料、抑制杂草生长、调节水温等作用,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红萍不仅可作为鱼类的饵料,也为淡水虾、淡水蟹、小龙虾等畜禽喜食。”据应朝阳介绍,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淡水虾、生态畜禽产品的需求增加,“稻—萍—鱼”系统也因地制宜地向“稻—萍—虾”、“稻—萍—鸭”等系统延伸拓展。结合相应的养殖措施和设施,可获得“稻—萍—鱼”系统相似的效益。

    据监测数据显示,南方“稻—萍—渔”综合种养可减少饵料投入50%以上,减少化肥、农药用量30%—50%以上,提高渔产品10%—20%,每亩可增收节支2000—3000元。

    近几年来,因乡村产业不稳,大量村民流失,导致各地农田抛荒现象显著。“水稻、红萍、鱼互惠共生,减少稻田农药、化肥以及鱼饵料的投入,节本增效,改变了种稻不赚钱甚至亏钱的现状。既保障了粮食的安全,又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助力稻田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大的示范推广价值。”应朝阳说。

    “以红萍为纽带的稻萍渔模式,可完善稻渔模式并提升综合效益,在南方适宜稻渔的地区均适合该模式。”国家绿肥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研究员说。他建议,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不同区域的品种及组合,耐高温越夏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示范,以及作为绿肥体现生态效益享受政府相应的补贴扶持政策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