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20日 星期四
厦门7.2亿创新“红包”促复工复产
本报记者 谢开飞 通 讯 员 黄海燕 姜艳红 陈卫锋

    “这笔提前4个月拨付的103.78万元的研发补助真是雪中送炭。这让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现场检测一体机顺利通过临床评估和注册报批充满了信心。”2月19日,致善生物负责人李庆阁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让致善生物受益的,正是厦门市科技局日前出台的《关于全力支持科技企业抗疫情稳发展的若干措施》。该措施提出“提前兑现企业研发费用补助”。预计全市近2000家科技企业,将提前获得7.2亿元补助资金支持。此举有效地减轻了企业复工复产的资金压力。

    “要尽早发放企业研发补助,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应急攻关。”厦门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表示,将通过采取有力的科技帮扶措施,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同时,抓住新技术新模式在抗击疫情上的应用机遇,策划、鼓励、征集一批数字技术、线上模式等疫情防控应用场景科技示范工程,在抗疫中谋划和推动发展。

    那么,这项惠企政策是如何出台的?7.2亿元“创新红包”又如何精准“滴灌”呢?科技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研。

    精准帮扶,推动“创新红利”快速落地

    “2018年,研发投入924.26万元。2019年,获得厦门市研发补助94.43万元。在网上提交了与研发相关的表单等申报材料,不到一个月,首笔56.66万元的研发补助经费便打进了企业的账户里。”谈起去年研发费政策兑现,服云公司CEO陈奋说。

    像服云公司这样的好事儿,只是目前当地科技企业的一个缩影。

    众多科技企业受益的背后,是近年来厦门创新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的“按企业上年度投入研发费用额的一定比例予以后补助”改革新举措,精准帮扶了有实际研发创新活动的科技企业,推动了“创新红利”的落地。

    陈奋告诉记者,在过去,申报科技计划项目需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一本厚厚的申报材料;而现在,申请研发补助,企业仅需“动动鼠标”,在申报系统上填写简单的信息表单,并做好研发项目的内部档案整理、研发费用的科目归集存档备查即可。

    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材料多、立项程序繁琐、资金下达时间长,此类现象曾在全国普遍存在,导致企业和科研人员申报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政策痛点”,企业研发费用补助在厦门应运而生。

    厦门市科技局副局长黄慰萍说:“该政策有两大亮点。一是不局限于企业的性质、规模、资质和所属行业领域。只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实际享受了上一年度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其研发费用数额即可作为研发经费补助计提依据进行分档补助。二是极大提高了企业获得感。通过科技局、税务局数据交换、共享一张表单,实现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助的叠加支持,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同时,厦门市科技局与市税务局等部门,还建立了数据审核、动态管理、启动追回等工作机制。保证数据来源可靠,加快政策兑现效率。并对出现研发费用数据核减、已拨付资金高于应补助资金的差额部分予以收回。这既减掉科技经费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程序,充分体现中央“放管服”改革精神,又最大限度提升了科技资金资助效率。

    斩断“无形绳索”,既缓解资金难又调动积极性

    “‘打酱油’的钱,也能用来‘买醋’了!”陈奋说,这笔科技经费不仅申报手续简单便捷,而且不再指定用于某个具体科技项目投入。这让企业使用起来较以前方便灵活多了。

    “以前,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只能用于特定的立项项目,资金使用需与项目在申报时的预算科目一一对应。”黄慰萍介绍,研发经费补助资金,是对企业上年度投入研发费用的后补助。不限定企业资金具体用途,企业可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自主选择多个项目开展研发。可更加灵活地将资金用于多个项目的设备采购、检测、研发材料的使用或研发人员劳务开支等。

    此举赋予了企业科技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斩断了束缚企业创新发展的“无形绳索”,有效调动了广大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据了解,该政策实施以来,厦门市受惠企业实施科技项目数量大幅度增加。受惠企业数从之前的每年666家企业获得研发补助,上升到2019年的2347家;扶持资金从2.93亿元增加到9.38亿元,企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也从2432件上升到6739件。

    “今年的补贴我们釆取免申报、预拨付的方式,将让企业尽快拿到补贴资金,企业获得感更强。”孔曙光说。厦门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疫情防控的优势,为企业特别是“三高”企业后续发展助力领航,为全国打赢疫情阻击战大局贡献科技力量。

    目前,第一批针对疫情防控的31家生物医药企业的1373.5万元补助资金已经下达。其中,首批拨付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如特宝生物、艾德生物分别获得200万元补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