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0日 星期一
为深化“胞波”情谊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中国专家献智出力帮助缅甸保护和修复文物

本报记者 唐 婷

    1月17日至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一时间,缅甸和“胞波”情谊成为社交媒体上频现的热词。

    出访前夕,习近平主席在缅甸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文章中写道:两国人文交流纽带日益拉紧。中缅文化、宗教、人员交流活跃,为深化“胞波”情谊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国宝级文物佛牙舍利4次应邀赴缅甸供奉,缅甸在洛阳白马寺捐建了缅式风格佛殿。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近年来,包括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在内,多位中国文物科技工作者先后前往缅甸,为当地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献智出力。

    缅甸古城蒲甘,因佛塔林立,被誉为“万塔之邦”。其中,始建于1144年的他冰瑜寺主塔是蒲甘目前最高的一座佛塔,塔高65米,高耸的金色塔尖直逼苍穹。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蒲甘佛塔及古城,不仅是缅甸古老建筑艺术的缩影,也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宝藏。2016年8月,缅甸中部发生6.8级地震,造成包括他冰瑜佛塔在内的数百座佛塔、佛像受损。

    “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应缅甸方面邀请,我们和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派出专家组赴蒲甘考察,给出震后评估报告和初步修复方案。” 赵强介绍。

    2018年9月,中缅双方就援助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签署换文协议。次年4月,中方专家组抵达缅甸,随即在蒲甘开始为他冰瑜佛塔做抢险应急支护。当时现场的情况,令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伟感到有些棘手。

    “他冰瑜佛塔整体为红砖砌筑而成,因年代久远,结构有些松散,地震造成佛塔中部严重受损、上层解体。若再受到外力作用影响或有水渗入,就可能导致佛塔中层拱券坍塌,情况非常紧急。”王伟回忆道。

    6月至10月,是缅甸的雨季。为防止佛塔在雨季中受到二次破坏,专家们要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对佛塔中层及以上部分进行紧急防水和支护。一场和时间赛跑的应急加固工作,就此拉开序幕。

    “起初,缅方工作人员对于我们是否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颇有挑战的加固工程不太有信心。最终,我们赶在雨季前完成了加固任务,他们也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赵强说道。

    尽管人们更多地将目光投注在他冰瑜寺主塔的修缮上,然而,在赵强看来,更值得期待的是,通过项目的开展,将中国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带到缅甸的同时,为当地培养更多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只是修佛塔,我们还想为加深‘胞波’情做更多的努力。我们也非常欢迎缅甸的文物科技工作者更多地来中国学习交流。”赵强表示。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来不是单向的。事实上,在参与文化遗产援助项目的过程中,中国文物科技工作者也增进了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视野。

    “缅甸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对蒲甘古城和佛塔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小乘佛教传播发展的了解和认识。中缅山水相连,世代比邻而居,缅甸古建和中国古建之间的关联也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领域。”王伟认为。

    (科技日报北京1月19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