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3日 星期一
小小猕猴桃让十八洞村富起来
——回访总书记挂念的那些地方(一)
本报记者 俞慧友

    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蓝蓝的天,美美的寨。齐整的石板路“串起”一幢幢寨间的窄路与阶梯,一直延绵到“山顶”的广场。伫立广场,中有刻着“精准扶贫”四个醒目大字的“镇山石”,远有薄雾缭绕的青山,耳边环绕清脆的鸟鸣,鼻子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也心生感慨:6年多前的典型苗族聚居贫困村落,如今有了焕然一新的盛世美颜!

    这块“仙地”,是湖南湘西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的精准坪广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坐过、聊过、嘱托过,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6年过去,十八洞村以精准扶贫的探索,告诉世人:为有“精准”能壮志,敢教苗寨换新颜!

    “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

    “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村里的石拔专大姐跟科技日报记者说,猕猴桃产业让她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这次她家分到猕猴桃产业收益金3200元,比上一年足足多了800元。

    “习总书记座谈时说,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都‘想明白’。我们这山沟沟,人均耕地就0.83亩,怎么弄?想了差不多3个多月,最后想到了猕猴桃。”从阿联酋迪拜打洋工回归的现任村支书龙书伍,回忆起这一产业的“来龙去脉”。

    事实上,猕猴桃产业在当地是“特”而不“优”。这里不仅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还缺地。为了发展这一产业,村里颇费周折。

    人才、技术不够,远赴武汉,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引来专家团队和先进的猕猴桃种植技术;地不够,探索出“飞地经济”,在村外的道二乡紫霞村“引外援地”——流转1000多亩土地,建高标准猕猴桃基地;钱不够,与当地龙头农业科技企业合作,共建果业有限公司。

    “总书记来过,我们找上级财政也能获得支持,但总书记叮嘱,不能因为他来过而搞‘特殊’。后来村里想了个法子,扶贫款不直接发放给贫困户,集中参股苗汉子专业合作社。以后有了收成,大家每年都能吃分红,猕猴桃树就是我们的‘摇钱树’。”龙书伍说。

    猕猴桃3年挂果。2017年开始分红,村民人均获红利1000元,2018年人均1200元。2019年12月29日,十八洞村一年一度的猕猴桃产业收益金发放仪式上,包括石拔专在内的936位村民,总计收到118万元分红,人均1600元。

    仪式上,排队领取收益金的老少村民们好不欢喜,就像提前过了年。

    脱贫了,脱单了,生活越来越好

    “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2016年,人均收入8313元,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56.76%,下降到1.28%。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81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逼近100万元。奔小康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成了全省的脱贫攻坚示范村。”双龙镇长、县委驻十八洞村工作队队长麻辉煌颇为自豪。

    让麻辉煌开心的还有,刚刚过去的2019年,全村30名大龄男青年成功“脱贫”又“脱单”。

    2012年的十八洞村,全村仅有417亩水稻,100亩玉米,300多亩烟叶,全村总收入才140万元。6年多来,把总书记精准扶贫指示“想明白”了的他们,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形成了乡村游、黄桃、猕猴桃、苗绣、山泉水等“旅游+”产业体系:

    “飞地经济”走出的猕猴桃,直通港澳;苗绣合作社,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2018年实现产值60余万元;全村300多名劳动力到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深圳、广州等地转移就业,直接增收600余万元;村里引入“步步高”投资山泉水厂,每年按“50+1”形式给村集体分红,2018年度实现村集体分红55万元;十八洞村旅游公司正式运营,农家乐、乡村民宿、特色产品销售等开展得如火如荼……

    今天的十八洞村,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回来了、外面的人吸引来了,当地村民乐呵呵,有道是,“苗家住在金银窝,境内自然资源多,精准扶贫来领航,户户脱贫奔小康”。

    (科技日报湘西花垣1月1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