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用好科技资源 支撑创新发展
说起国家禽类实验动物资源库,很多人会觉得陌生。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在全国蔓延,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养殖业的安全与人类健康如此密切,疫苗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但鲜为人知的是,疫苗研发、生产所用的鸡胚都来自国家禽类实验动物资源库。
“在开展禽类实验动物资源社会共享,提供有关研究技术服务过程中,国家禽类实验动物资源库是保障国家畜牧业安全、生物安全、人类健康及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资源库主任陈洪岩说。国家禽类实验动物资源库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之一。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指导下,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集科研、育种、检测、保种、生产、开放和人才培养于一体,为实验动物研究、疫苗研发生产提供长期稳定条件支撑。
据统计,近几年来,国家禽类实验动物资源库每年向全国供应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鸡(种卵)70多万只(枚)、SPF鸭(种卵)2万多只(枚)。同时建立了大数据平台,采集了10个禽资源品种(品系),提供超过6000组生物学数据、300余幅图像数据。
“SPF禽是微生物控制等级为无特定病原体级别的禽类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不携带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遗传学背景明确、稳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禽。其所产卵即为SPF禽卵,孵化期间的称为SPF禽胚。”陈洪岩说,SPF禽无疫病病原和抗体,属易感体,培育和保存均较困难,需终生保存在净化环境中。
陈洪岩表示,由于SPF禽胚对多种病原体敏感性强、反应一致、重复性好,不含主要的传染性病原体、垂直传染性疾病病原等,是研制多种生物制品的高标准原材料和检定材料。禽用疫苗如禽流感活疫苗、新城疫活疫苗、传染性喉气管炎活疫苗等,人用疫苗如小儿麻疹、黄热病、狂犬病等活疫苗,必须使用SPF禽胚生产。
以研发和生产人用、兽用疫苗为例,陈洪岩介绍,普通禽胚携带病原或抗体,用此生产的疫苗极易传播疫病,如支原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淋巴白血病病毒等都可通过鸡胚传播,造成疫苗接种成为人为散毒过程。如美国20世纪40年代发生的人用黄热病疫苗污染事件、日本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的马立克疫苗污染事件等,都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控制禽流感对家禽、水禽的危害,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禽流感研究团队展开禽流感疫苗的研究,研制了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有效防控了我国禽流感的传播。此后,每年根据市场监测,更换种毒,并经过系统研究、评价,研发成新的疫苗,提供给全国的疫苗定点生产企业,保障全国市场需求。在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每年的更新研发与应用过程中,所用SPF禽相关产品均由国家禽类实验动物资源库提供。
坚持自主培育、采各家所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禽类实验动物资源库在资源创新、收集、保藏与社会化供应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禽资源库提供科研、检定用SPF鸡卵及SPF鸡,约占我国禽流感研究用SPF鸡卵及SPF鸡的90%以上,在禽流感研究和防控、非典防治科技攻关,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陈洪岩说。
陈洪岩表示,未来国家禽类实验动物资源库要在做好禽类实验动物培育、保种与开放共享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优质资源集成,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更好服务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多领域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