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机制创新,冀南小县趟出源头防贫新路子
本报记者 张 强

    11月24日,一股寒流席卷了华北大地,气温骤降,但河北省邯郸市魏县沙口集乡刘屯村的“扶贫微工厂”2号厂房里却热火朝天,数十名工人正在忙碌地工作。

    67岁的段书梅曾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她的工作是在流水线上制作箱包,一年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而她的老伴、儿子、儿媳也在县扶贫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她高兴地说:“老了还能进工厂干活,而且不用出村,以前想都不敢想。”

    2018年国庆节前夕,头戴国家级贫困县帽子30多年的魏县,正式脱贫出列。段书梅就是魏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受益者。而如今,“源头防贫、斩断穷根”,又成了魏县县委、县政府的所思所想。

    精准发力,创新一个新险种

    沙圪塔村村民路金灵和妻子原在天津打工,小两口一年收入也不算少,但在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路金灵丧失了工作能力。这些年,小两口光看病就花了二十七八万元,虽然新农合报销了一部分,但还有十几万元需要自付。

    经过魏县精准扶贫防贫服务中心大数据分析,防贫办联合保险公司将这个家庭纳入防贫保险对象。两个月后,路金灵拿到了6.4万余元的防贫保险金。

    “精准防贫要立足‘为谁防、谁来防、防什么、怎样防’,首先就要选好保险,但原来的险种大多是‘保到人头’,最多‘只保一家’。”在精准扶贫防贫服务中心,魏县县委副书记陶俊强介绍,防贫保险金,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新保险,是魏县率先探索出的精准防贫工作机制,其受益对象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群体,确切地说,就是“为一类人买保险,谁有情况谁受益”。

    精准防贫保险由县财政拿出400万元作为防贫保险金,按每人每年50元保费标准为全县10%左右的农村人口购买保险,负责对经综合认定符合条件的防贫对象发放保险金。

    截至11月中旬,魏县共监测相关对象12525人,纳入防贫救助952人,支付救助金1143.71万元。

    扶贫微工厂,打造“造血”新引擎

    建立防贫保险只是暂时兜住了贫困底线。

    “从长远来说,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增加收入才是根本。”魏县扶贫办主任陈瑞学告诉记者,扶贫微工厂是一大创新。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么一句顺口溜:“工厂建在家门口,打工不再往外走。”

    段书梅工作的怡怡箱包厂有30多名工人,像她这样的贫困人员有13人。

    怡怡箱包厂负责人韩海超是一名90后,就是刘屯村人,曾经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毕业后,他外出打工从事箱包行业。

    2017年7月,村里建成魏县首个标准化扶贫微工厂,韩海超率先入驻,租赁400平方米的厂房,每年租金1万元,并招聘了十几名留守妇女。他说:“每吸纳一个贫困群众政府补贴1000元,使用的缝纫机政府每台补贴2000多元,租赁厂房政府还给予50%的补助。”

    从贫困户到带领大家一起致富,韩海超的创业路是魏县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入驻扶贫微工厂的企业,用工应优先安排贫困对象,最终实现企业增效、集体创收、群众脱贫、产业发展“四重效应”。

    截至目前,魏县已建成扶贫微工厂156家,包括箱包、玩具、电子元器件等行业,实现人均月增收1500元以上。让他们骄傲的是,这一做法入选《全国脱贫攻坚100计》第1计。

    产业扶贫,户户有了致富门路

    如果说微工厂扶持的是农村贫困半劳动力,那么扶贫产业园扶持的就是普通劳动力。

    寒风凛冽,但在魏县密植梨扶贫产业园里,一棵棵树苗在种植户的照料下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魏县是中国鸭梨之乡,鸭梨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优质梨果品45万吨,年产值9亿元以上,是去年该县实现脱贫摘帽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们坚持把产业就业扶贫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策。”陶俊强介绍,密植梨扶贫园区建设由合作社、种植大户牵头,吸收部分贫困户按照就近、自愿选择原则,每户种植1亩密植梨。县财政对密植梨种植大户和贫困户给予一定补贴。密植梨扶贫产业园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梨园收益后,建档立卡户每年向园区业主支付净收益10%的管理费用。

    “新栽密植梨3年挂果,第5年进入丰果期,每亩地收益1万元以上。大家都说,‘一户一亩园,胜过十亩田’。”他说。

    目前,魏县已在全县建设了65家扶贫产业园区,形成了密植梨、杂交构树、高端红薯、食用菌四大特色产业,建立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建档立卡户”带贫模式,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确保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初步实现了“乡乡有扶贫园区、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