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强基础研究筋骨 活资源流通血脉
——区域创新看广东系列报道(下)
本报记者 龙跃梅 叶 青

    11月17日,第二十一届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在深圳落下帷幕。20多年来,高交会“技术风向标”“行业风向标”和“创新风向标”的地位不断彰显。

    本届高交会上,广东展团把源头创新能力展示作为重要展示内容,一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前瞻性创新成果获得了外界的关注。

    广东近年扎实推进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省实验室、核心技术攻关、高水平研究院等重点工作,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授权、发明专利申请授权、PCT专利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这是广东近几年不断重视科技创新,弥补创新能力短板,打好创新能力基础,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柳卸林如是说。

    着眼长远布局基础研究

    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成为创新明星、蓄势待发。该实验室瞄准前沿新材料探索、材料科学重大关键问题和核心瓶颈技术,包括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及新概念材料等研究方向。

    “大家都知道基础研究出成果周期较长,为了能够推进工作,实验室院士挂帅,政府提供最好的配套设施与人才引进政策。”实验室副主任张广宇说。

    目前实验室已有两院院士8人,2018年以来共发表文章75篇以上,包括4篇Nature正刊文章以及多篇Nature子刊、PRL等国际一流期刊文章。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目前广东已基本完成10家省实验室布局。

    广东历史上大院大所分布较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存在先天不足,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广东出台《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组建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建立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广东已成功组织实施4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在量子通讯等高科技领域布局了一批研发项目。在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前沿必争领域启动首批13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另外,广东还加快建设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成建制、成体系引进10多家国家级大院大所在粤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相关报告显示,广东知识创造能力位居全国第3位,比2018年提升一位。”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体现了近年来广东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的成效正逐步呈现。

    “开门迎客”吸引科技资源集聚

    “现在财政科研资金可以直接拨付香港使用啦。”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说。

    之所以关注这个事情,是因为该研究院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创建了粤港澳创新中心,重点开展与港澳地区著名高校的联合研发、科技项目在广东的产业化,及科技青年在珠三角地区的创新创业。

    记者得知,广东制定了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省级科技计划的若干规定,今年首次实现省财政科技资金从政府部门直接过境。粤港澳三地还同时发布2019年度联合资助计划指南。

    除了吸引港澳地区的创新外,广东还“开门迎客”,吸引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向广东集聚。

    广东省科技厅率先在科技计划项目中打破只资助本地机构的惯例,鼓励省内企业与省外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广东先行先试推出科技创新券可“全国使用、广东兑付”模式,以科技服务电商模式实现创新券的直接抵扣。

    如今的华转网颇受欢迎。打开华转网,点开“广东创新券”一栏,页面赫然显示出“机构入库、企业认证、前往商场、孵化器登记、我要开店”五大栏目。“购买科技服务像在京东、淘宝上购买商品一样方便。”华南技术转移中心董事长周海涛说。

    广东技术交易蓬勃发展。1—8月,全省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7310项,增长24.2%;合同成交总金额921.10亿元,增长51.3%。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