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3日 星期一
特别方式让孩子们零距离触摸科技冬奥
——记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总决赛
本报记者 操秀英

    这是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初一学生马智涵的第三次参赛之旅;

    这是浙大附中的季叙含和同寝室小伙伴首次接触大赛;

    ……

    不同的经历,同样的感受:紧张、期待、兴奋、收获满满。

    经过两天的角逐,由科技日报社、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创·造大赛(以下简称“创·造大赛”)总决赛6月2日落下帷幕。

    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说,这项比赛已成为全国科技活动周重点示范活动,及教育部认可的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竞赛活动,希望有更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社会力量支持大赛的发展,为青少年创客教育搭建更好的平台,助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用独具一格的形式向全国中小学生普及冬奥相关知识是创·造大赛的重要目标之一。

    大赛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践行2022年北京冬奥会“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在去年“科技冬奥与智慧城镇”主题基础上,本届大赛继续围绕冬奥进行系列考题设计。

    从制作一款应用在冬奥会及冬残奥会运动员村中的智能产品,到完成一个冬奥体育器材的模型设计,从调研往届奥运会或其他国际大型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并模拟场景,给出解决方案,到制作一款滑行器,决赛试题涉及冬奥会多个方面。

    “创·造大赛通过冬奥会场景的设置给孩子们提供科学研究的对象,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又促进了冬奥会的推广和普及,一举两得。”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常宇评价道。

    “孩子们对往届冬奥会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分析,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前瞻性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科技冬奥专家组组长范维澄高度评价道,这些设想对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的日常研究,以及“科技冬奥2022”专项都相当有启发。

    培养有时代精神、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全球化时代终生学习者是创·造大赛设立的初衷和努力的目标。这也是其吸引越来越多学生参赛的原因。

    “大赛能让我们将勾股定理这样抽象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而在这一过程中,我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这应该是个良性循环吧。”马智涵说。

    除了学习和创新能力,大赛考察的更是随机应变、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第一届创·造大赛金奖团队成员、来自云南省安宁中学的创客达人董程森感慨,他在时间紧张、安排不当的情况下幸运地进入决赛后,明白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今天我在现场看到的作品虽然并不完美,但足够用心。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苦思冥想、茅塞顿开、精心搭建。科学精神是什么?参赛选手们传达出的是不断质疑、精益求精,开放协作、大胆创想。”范维澄说,探究科学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希望孩子们坚持不懈钻研、持续探索的精神,一直专注、一直好奇,始终保有对科学的敬畏。

    (科技日报北京6月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