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3日 星期一
科技扶贫 照亮秦巴山区致富路
本报记者 盛 利
巴中市巴州区寨子包村依靠科技发展道地中药材加工产业带动就业 受访者供图

    “在柑橘现在的保果阶段,怎样才能提高产量,具体的措施有哪些?”

    提出问题没多久,四川苍溪县江陵镇笋子沟村柑橘种植大户何安祥就在“科技扶贫在线”手机平台上收到了县柑橘专家罗友成的回复。

    “我们一个村每年的农业‘在线问答’都达到300条。”笋子沟村科技扶贫驿站专员张家安说,在当地不仅专家能够随时在线答疑,遇到重大农业问题还可以邀请省里、市里的农业专家现场把脉,“依靠科技扶贫,全村脱贫致富的步子正越迈越大”。

    5月底,科技日报记者走访四川广元、巴中等四川秦巴山区脱贫攻坚一线看到,无论是种植养殖合作社、道地药材种植片区,还是柑橘、枇杷、猕猴桃等“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园区,科技正成为当地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的有力支撑,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让“致富果”重获新生

    江陵镇笋子沟村在上世纪70年代便是广元远近闻名的柑橘大村,全村柑橘种植面积达600余亩。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品种不佳、种植方法落后,曾红彤彤的“致富果”变得暗淡无光。

    “我们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种植上遇到问题常常不知所措。”张家安回忆说,当时遇到难题,柑橘种植户多选择咨询卖农药、卖化肥的商贩,测土配方、科学种植更无从谈起。

    2016年“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启动建设,“互联网+科技+扶贫”的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也为笋子沟村带来了曙光。通过与专家“线上线下”无缝衔接,以及科学育种、施肥、种植等手段,全村柑橘产值连年翻番。

    “2017年我家柑橘出现不明原因的树枝抽条死亡。通过‘扶贫在线’上报,省市专家迅速会诊,判断为较大规模柑橘黄化病疫情。随后通过土壤调整、根部处理等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种植大户何安祥说,尝到了科技甜头,脱贫致富更有信心,“今年我还要种植春见、青见等柑橘新品种。有了科技‘傍身’,没啥好怕的!”

    果树下还能种中药材?在苍溪县江陵镇的四川省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苍溪万亩种植基地”内,“猕药套种产业扶贫摘穷帽,十村千户双万元连片拔穷根”的巨大标识,与连片的万亩种植基地掩映在崇山峻岭之间。

    “通过探索生态种植、复合立体种植新模式,我们先后建设了松林树下种植、猕猴桃林下种植、粮药套作等多个示范基地。”苍溪老林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先直说,当地自然资源独特,具有种植道地药材的优势,在科技支撑下,一种新型的果药套种模式正在当地推广。

    蒋先直说,具有消肿生肌功效的白芨,自身喜阴,通过与较低矮的猕猴桃树实行套种,实现了果品、药材的双丰收。目前,合作社产值已从2015年的50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6000万元,已吸纳贫困户300余人,引导贫困户创业97户。

    让“空心村”变身致富村

    “路无行人房无烟”,是前些年四川巴州区秧田沟村的真实写照。由于地处秦巴产区腹地,交通不便,过去这里的农村经济还停留在基本的农耕经济,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谋生。

    转机出现在2016年秧田沟蔬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后,该社现有社员56户,通过土地整理栽植圆黄梨180亩、芍药100亩。“从种养殖项目的选择、选种育种,土地管理、田间管理,每个阶段都有科技人员参与。”合作社负责人袁晓兰说,过去发展农业“靠天吃饭”,风险极高。如今在当地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均得到了保障。

    今年3月当地圆黄梨树树叶翻黄,经初步判断是螨虫引起。“过去可能就是打农药杀虫,但我们合作社提倡生态种植,40%的水果都通过电商销售,必须保障生态品质。”袁晓兰说,上报需求后,在驻村农技员以及区科技部门的指导下,一种新型的生物防虫模式在当地实施,其通过在果树上培育其它昆虫,能够依靠昆虫的相克作用杀灭螨虫。“依靠科技,坚定了村民在‘家门口’致富的信心。”她说。

    巴州区长滩河村,是典型的“五马奔槽”山区丘陵地带。以水稻为主的传统耕作模式下,当地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过去,村上是典型的‘两缺一多’,缺钱、缺人,矛盾多。”驻村第一书记李润生说,刚驻村时当地80%的建筑为土坯房,还有4处地质滑坡点。

    在扶贫中,长滩河村依靠周边化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产业,并从四川省农科院引进花期长、早熟等适用观光农业的优质桃树品种。“如今,这里的桃花、桃果已成为周边旅游品牌,每年春夏看桃花、摘桃果游客络绎不绝,高峰期这个小小的山村一天能接待近2万名游客。”李润生说,农村经济的较快提升也使当地旧貌换新颜,全村新建巴山新居聚居点3个156户,加固维修改造75户等,土坯房改造率达100%。

    让贫困户从“吃大亏”到“富起来”

    回忆起5年前的那场经历,巴州区凌云乡寨子包村村民岳金东,怎么也想不到养猪能让自己成了贫困户。2014年岳金东踌躇满志地回乡创业,向朋友借钱投入10余万元发展生猪养殖业,一口气养了近百头生猪。可由于缺经验缺技术,遭遇猪瘟病,使得生猪全部死亡,导致自己欠债近30万元,当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吃了大亏,当时感觉特别没面子。”如今这位45岁皮肤黝黑的山区汉子,同样在经营养猪场,不仅早就脱贫摘帽,还在2017年、2018年出栏生猪700余头,年收入近20万元,截至今年初已还清了外债。

    变化正是来源于科学养殖和风险防控。2016年寨子包村结合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将岳金东纳入示范户,并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凌云乡农业服务中心进行对口养殖指导。该中心9名农技人员不仅每人包村服务,还成立了3人一组的养殖、种植等服务团队一线指导。

    “最近非洲猪瘟病要高度重视,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5月24日,对口服务的驻村农技员杨涌泉向岳金东嘱咐了近期的养殖重点。他告诉记者,目前这里已经建立了常态化的科技农业扶贫“巡回”模式,自己每月固定巡访5次,有什么问题还可以随时上门或邀请上级专家指导。

    不仅如此,微信群等多种互动方式也在专家和种养殖户之间建立。去年6月,寨子包村村民范思贵种植的黄瓜长势不佳,他将图片通过微信发给驻村农技员高文国后,后者迅速现场调研并初步判断这是较大面积的双霉病,很快区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高级农技师张小平便来到现场,帮助当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京ICP备06005116